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解释
“上屋抽梯”是一种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提供便利或诱惑,引导对手进入一个看似有利但实际上危险的境地,然后切断其退路,使其陷入困境无法自拔。具体解释如下:
- 假之以便:表面上给予对手便利或好处,使其放松警惕,误以为形势对自己有利。
- 唆之使前:通过诱导或怂恿,让对手主动进入预设的陷阱或不利位置。
- 断其援应:在对手进入陷阱后,迅速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或支援,使其孤立无援。
- 陷之死地:最终将对手置于无法逃脱的绝境,迫使其接受失败或被消灭的命运。
- 遇毒,位不当也:对手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其位置或决策不当,导致了自身的毁灭。
经典案例: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
秦国将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故意示弱,引诱赵军主帅赵括率军深入秦军阵地。待赵军进入包围圈后,白起迅速切断赵军的粮道和退路,最终将赵军围困,导致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战死。三国时期:关羽失荆州
东吴孙权与蜀汉关羽表面上结盟,但实际上孙权暗中与曹操勾结。孙权以联姻为名,诱使关羽放松对荆州的戒备。随后,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切断关羽的退路,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落入东吴之手。隋唐时期:李密败于王世充
隋末,李密与王世充争夺洛阳。王世充假装示弱,引诱李密率军进攻。待李密深入后,王世充突然发动反击,切断李密的退路,最终大败李密,使其势力大损。南宋时期:岳飞抗金
南宋名将岳飞在抗金战争中,曾多次利用”上屋抽梯”的策略。例如,他故意在金军面前示弱,诱使金军深入宋境,然后迅速切断其退路,集中兵力将其歼灭。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上屋抽梯”策略的精髓:通过诱导对手进入陷阱,再切断其退路,使其陷入绝境,最终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