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解释

这段文字解释的是“声东击西”这一计策的核心思想。它指出,当敌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时,无法预料或应对突发情况。此时,可以利用敌人无法自主掌控局面的弱点,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来取得胜利。具体来说,“声东击西”是指表面上制造假象,假装攻击某一方向(声东),实际上却暗中进攻另一个方向(击西),以此迷惑敌人,使其分散兵力或判断失误,从而轻松取胜。

中国历史上运用“声东击西”计策的经典案例包括:

  1. 楚汉相争中的彭城之战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表面假装向东进攻项羽的盟友,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实际上却暗中调集兵力,迅速攻占了项羽的重要据点彭城,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

  2. 三国时期的街亭之战
    诸葛亮北伐时,派遣马谡驻守街亭,表面上是为掩护主力部队,实际上却暗中派遣魏延等将领从其他方向进攻曹魏,试图分散曹魏的兵力。然而,由于马谡失守街亭,导致计划失败,但此战体现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意图。

  3. 唐朝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
    张巡在睢阳保卫战中,面对叛军的围攻,多次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假装在城东部署重兵,实际上却在城西设伏,成功击退了叛军的多次进攻。

  4. 明朝抗倭战争中的台州之战
    戚继光在台州抗击倭寇时,假装在正面与倭寇对峙,实际上却派遣精锐部队绕道偷袭倭寇的后方,一举击溃敌军,取得大胜。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声东击西”计策的核心思想: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利用敌人的混乱和判断失误,出其不意地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