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解释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当敌人陷入困境或遭受重大损失时,应抓住机会趁机获取利益。这是一种以刚强决断柔弱对手的策略,利用敌人的弱点或混乱局面,迅速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的。

经典案例:

  1. 赤壁之战(208年)
    曹操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然而,曹操的军队不习水战,加之疫病流行,士气低落。孙权和刘备联军抓住曹操的弱点,利用火攻大破曹军。这场战役中,孙刘联军正是趁曹操军队陷入困境时,果断出击,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2. 官渡之战(200年)
    袁绍与曹操对峙于官渡,袁绍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粮草供应出现问题。曹操抓住袁绍军粮草被烧的时机,果断出击,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正是利用了袁绍的困境,趁火打劫,取得了胜利。

  3. 淝水之战(383年)
    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但因军队内部不团结,加之指挥失误,导致军队混乱。东晋军队抓住前秦军混乱的时机,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东晋正是趁前秦军队陷入困境时,果断出击,取得了胜利。

  4. 靖难之役(1399-1402年)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对抗建文帝。在建文帝内部出现分裂和指挥失误的情况下,朱棣抓住时机,逐步削弱建文帝的势力,最终攻入南京,夺取皇位。朱棣正是利用建文帝的困境,趁火打劫,成功篡位。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趁火打劫”这一计策的核心思想:在敌人陷入困境时,抓住机会,果断出击,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