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少小婴孺方下·咳嗽第六

(方十四首)

小儿出胎二百许日,头身患小小疮,治护小瘥,复发,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温和治之,因变痫,一日二十过发,四肢缩动,背脊KT KT ,眼反,须臾气绝,良久复苏,已与常治痫汤,得快吐下,经日不间,尔后单与竹沥汁,稍进,一日一夕中合进一升许,发时小疏,明日与此竹沥汤,得吐下,发便大折,其间犹稍稍与竹沥汁。
竹沥汤方竹沥(五合) 黄芩(三十铢) 木防己 羚羊角 白术(各六铢,一作白藓) 大黄(二两)茵芋(三铢) 麻黄 白薇 桑寄生 萆 (一方无) 甘草(各半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药减半,纳竹沥,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进一服。
紫菀汤治小儿中冷及伤寒暴嗽,或上气咽喉鸣气逆,或鼻塞清水出方。
紫菀 杏仁 黄芩 当归 甘草 橘皮 青木香 麻黄 桂心(各六铢) 大黄(一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
五味子汤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息,食则吐不下方。
五味子 当归(各半两) 麻黄 干姜 桂心 人参 紫菀 甘草(各一两) 款冬花 细辛(各三铢)大黄(一两半)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儿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黄别浸一宿下。(一方无款冬花、大黄,有大枣三枚。

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脓方∶

烧淡竹沥,煮二十沸,小儿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一升,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乳癖,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黄(四两) 麦冬 五味子 蜜(各半斤) 大黄 硝石(各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硝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汁一升许出。大者服五合。

射干汤
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

射干 麻黄 紫菀 甘草 生姜(各一两) 半夏(五枚) 桂心(五寸)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五合,煎一沸,分温服二合,日三
又方 半夏(四两) 紫菀 桂心 生姜 细辛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蜜(一合) 款冬花(二?)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五合,五岁儿服一升,二岁儿服六合,量儿大小多少加减之。

杏仁丸治大人小儿咳逆上气方。

杏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份,以一份纳杏仁捣,令强,更纳一份捣之如膏,又纳一份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利。
又方 半夏(二斤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完用) 甘草(四两) 白矾(一斤研末) 丁香 缩砂 草蔻 川升麻(各四两)
上七味,以好酒一斗与半夏拌,和匀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风吹干,每服一粒,嚼破,用姜汤下,或干吃,候六十日干方得服。(疑非孙思邈方。)

八味生姜煎治少小嗽方。

生姜(七两) 干姜(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杏仁 蜜(各一斤)
上合诸药为末,微火上,煎取如饴 。量其大小多少与儿含咽之,百日小儿如枣核许,日四五服,甚有验。

四物款冬丸
治小儿嗽,昼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方。

款冬花 紫菀(各一两半) 桂心(半两) 伏龙肝(六铢)
上为末,蜜和如泥,取如枣核大 敷乳头令儿饮之,日三敷之,渐渐令儿饮之。

菖蒲丸
治小儿暴冷嗽,及积风冷嗽,兼气逆鸣方。

菖蒲 乌头 杏仁 矾石 细辛 皂荚(各六铢) 款冬花 干姜 桂心 紫菀(各十八铢)川椒(五铢) 吴茱萸(六合)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三岁儿饮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儿小以意减之,儿大以意加之。暴嗽数服便瘥。

桂枝汤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方。

桂枝(半两) 甘草(二两半) 紫菀(十八铢) 麦冬(一两十八铢)
上四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绵着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四五过与之。节乳哺。
治少小卒肩息上气,不得安,此恶风入肺方。
麻黄汤麻黄(四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五寸) 五味子(半斤) 半夏 生姜(各二两)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儿服一合,大小节度服之,便愈。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1. 小儿咳嗽与痫病的治疗

  • 背景:小儿出生后约200天,头部和身体出现小疮,治疗后稍有好转,但复发。五月中旬,小儿开始轻微咳嗽,用温和的方法治疗,却转为痫病(癫痫),一天发作20多次,四肢抽搐,背脊僵硬,眼睛上翻,呼吸暂停,片刻后恢复。用常规治疗痫病的汤药后,病情有所缓解,但未完全停止。后来改用竹沥汁,逐渐增加到一天一夜服用一升左右,发作次数减少。之后改用竹沥汤,病情大幅好转,但仍需继续服用竹沥汁。
  • 竹沥汤方:竹沥(五合)、黄芩(三十铢)、木防己、羚羊角、白术(各六铢,一作白藓)、大黄(二两)、茵芋(三铢)、麻黄、白薇、桑寄生、萆薢(一方无)、甘草(各半两)。将上述药材切碎,加水煮至药量减半,加入竹沥,煎至一升,分次服用,每次二合,间隔一顿饭的时间。

2. 紫菀汤

  • 主治:小儿因受寒或伤寒引起的急性咳嗽,或上气、咽喉鸣响、气逆、鼻塞、流清水等症状。
  • 配方:紫菀、杏仁、黄芩、当归、甘草、橘皮、青木香、麻黄、桂心(各六铢)、大黄(一两)。将药材切碎,加水煮至九合,去渣,根据小儿年龄调整剂量。

3. 五味子汤

  • 主治:小儿因风寒入肺引起的上气、气逆、面色发青、喘促、咳嗽不止,进食后呕吐。
  • 配方:五味子、当归(各半两)、麻黄、干姜、桂心、人参、紫菀、甘草(各一两)、款冬花、细辛(各三铢)、大黄(一两半)。将药材切碎,加水煮至九合,去渣,根据小儿年龄调整剂量。

4. 治小儿咳逆短气方

  • 方法:烧淡竹沥,煮20沸,小儿每次服用一合,每日五次。大人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五次。不影响进食和哺乳。

5. 治小儿寒热咳逆方

  • 配方:干地黄(四两)、麦冬、五味子、蜜(各半斤)、大黄、硝石(各一两)。将药材切碎,加水煮至一升,去渣,加入硝石和蜜,煮沸后服用二合,每日三次。

6. 射干汤

  • 主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
  • 配方:射干、麻黄、紫菀、甘草、生姜(各一两)、半夏(五枚)、桂心(五寸)、大枣(二十枚)。将药材切碎,加水煮至一升五合,去渣,加入蜜,煎沸后分次服用。

7. 杏仁丸

  • 主治:大人和小儿咳逆上气。
  • 方法:将杏仁捣成膏状,加入蜜,制成丸剂,每次服用不超过半方寸匕,每日三次。

8. 八味生姜煎

  • 主治:小儿咳嗽。
  • 配方:生姜(七两)、干姜(四两)、桂心(二两)、甘草、款冬花、紫菀(各三两)、杏仁、蜜(各一斤)。将药材煎成饴糖状,根据小儿年龄调整剂量。

9. 四物款冬丸

  • 主治:小儿咳嗽,白天好转,夜间加重,初时呼吸困难,无法啼哭。
  • 配方:款冬花、紫菀(各一两半)、桂心(半两)、伏龙肝(六铢)。将药材制成丸剂,敷在乳头上让小儿吸吮。

10. 菖蒲丸

  • 主治:小儿因受寒或积风引起的咳嗽,兼有气逆鸣响。
  • 配方:菖蒲、乌头、杏仁、矾石、细辛、皂荚(各六铢)、款冬花、干姜、桂心、紫菀(各十八铢)、川椒(五铢)、吴茱萸(六合)。将药材制成丸剂,根据小儿年龄调整剂量。

11. 桂枝汤

  • 主治:小儿出生十天后至五十天,突然咳嗽、吐乳、呕吐、急性咳嗽,昼夜不得安宁。
  • 配方:桂枝(半两)、甘草(两半)、紫菀(十八铢)、麦冬(一两十八铢)。将药材切碎,加水煮至半升,用棉布蘸药水滴入小儿口中。

12. 麻黄汤

  • 主治:小儿突然肩息上气,不得安宁,因恶风入肺引起。
  • 配方:麻黄(四两)、甘草(一两)、桂心(五寸)、五味子(半斤)、半夏、生姜(各二两)。将药材切碎,加水煮至二升,根据小儿年龄调整剂量。

总结

这段内容主要介绍了《千金方》中针对小儿咳嗽及其相关症状的治疗方法,涉及多种汤剂、丸剂和外用药物。每种方剂都有详细的药材配方和服用方法,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病情调整剂量。这些方剂大多以温中散寒、止咳化痰为主,体现了古代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