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方三首)
青膏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方。
当归 川芎 蜀椒 白芷 吴茱萸 附子 乌头 莽草(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黄膏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注方。
大黄 附子 细辛 干姜 蜀椒 桂心(各半两) 巴豆(五十枚)
上七味 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如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风走肌肤,游风所在,摩之神效。此赵泉方也。
白膏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之,以布拭之敷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 乌头 莽草 羊踯躅(各三两)
上四味 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宿,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着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纳所渍药炊令沸,下着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令勿近目。
《千金方》中“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部分记载了三种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症状的药膏方剂。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1. 青膏
主治:伤寒引起的头痛、脖子僵硬、四肢疼痛。
配方:当归、川芎、蜀椒、白芷、吴茱萸、附子、乌头、莽草(各三两)。
制法:将以上八味药切碎,用纯苦酒浸泡两晚,再加入四斤猪油煎煮,直到药色变黄,过滤去渣。
用法:用温酒送服,每次服用枣核大小的药膏三枚,每日三次,以发汗为度。如果效果不明显,可逐渐增加剂量。此药膏既可内服,也可外涂按摩。如果刚得伤寒,第一天出现头痛和背强症状,适合外涂按摩,效果更佳。
解释:青膏主要用于缓解伤寒初期的头痛和肌肉僵硬症状。其配方中的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通过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发汗,缓解症状。
2. 黄膏
主治:伤寒引起的面色发红、头痛、脖子僵硬,以及贼风(外邪侵袭)导致的游走性疼痛。
配方: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蜀椒、桂心(各半两)、巴豆(五十枚)。
制法: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纯苦酒浸泡一晚,再用腊月猪油一斤煎煮,控制火候,反复煎煮三次。
用法:如果伤寒引起面色发红、发热,用酒送服如梧桐子大小的药膏一枚。同时,用火烤热药膏后按摩身体数百次,效果极佳。此方对贼风引起的肌肤游走性疼痛特别有效,按摩后症状可迅速缓解。此方为赵泉所传。
解释:黄膏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发热及外邪侵袭引起的游走性疼痛。其配方中的药材具有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通过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方式,缓解症状。
3. 白膏
主治:伤寒头痛,靠近火源按摩身体,用酒送服如杏核大小的药膏一枚,盖被发汗。按摩身体需反复千次,药力才能发挥。此膏还可治疗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疮等。先用盐水清洗患处,再用布擦干后敷药。痈肿可用火烤后按摩千次,每日两次,可自行消散。
配方:天雄、乌头、莽草、羊踯躅(各三两)。
制法:将以上四味药切碎,用三升苦酒浸泡一晚。在朝东的露天灶台上用湿土堆成十二个小堆,每堆约一升土。取三斤猪油放入铜器中,置于灶上用芦苇柴火加热,加入浸泡好的药材煮沸,然后将药液倒在土堆上,沸腾后再次倒回锅中,如此反复十二次,直到土堆全部被药液浸透,最后过滤去渣。
用法:如果伤寒引起咽喉痛,可含服如枣核大小的药膏一枚,每日三次。按摩时注意不要让药膏靠近眼睛。
解释:白膏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头痛及多种皮肤疮疡。其配方中的药材具有较强的散寒止痛、消肿解毒作用,通过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方式,缓解症状并治疗皮肤疾病。
总结
这三种药膏均用于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症状,但各有侧重:
- 青膏:针对伤寒初期的头痛、肌肉僵硬,以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方式缓解症状。
- 黄膏:针对伤寒发热及外邪侵袭引起的游走性疼痛,强调内服和外用按摩的作用。
- 白膏:除了治疗伤寒头痛外,还可用于多种皮肤疮疡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消肿解毒作用。
这些方剂体现了中医治疗伤寒的多样化方法,既有内服药物,也有外用按摩,充分结合了药物的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消肿解毒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