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方八首大承气汤
治热盛,腹中有燥屎, 语者方∶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五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抵当丸下血方。
水蛭 虻虫(各二十枚) 桃仁(二十二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 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当汤治同前。
水蛭 虻虫(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气汤方枳实(五枚)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生地黄汤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芒硝(二合) 大枣(二枚)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汁,分再服。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治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屎, 语方。
柴胡(半斤) 葳蕤 知母(各二两) 大黄 甘草(各一两) 人参 黄芩 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 半夏(半升)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 栀子仁 芍药 知母(各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豉丸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方。
豉(一升) 杏仁(六十枚) 黄芩 黄连 大黄 麻黄(各四两) 芒硝 甘遂(各三两) 巴豆(去油,二百枚)
上九味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大承气汤
主治:用于治疗热邪旺盛,腹中有燥屎(干硬的大便),患者出现谵语(胡言乱语)的症状。
配方: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五合)。
制法:将以上四味药切碎,用一斗水先煮厚朴和枳实,煮至五升,去掉药渣,加入大黄再煎煮至二升,去掉药渣,最后加入芒硝,用微火再煮沸一两次。
用法:分两次温服,如果大便通畅后,剩余的药就不用再服了。
解释: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热邪内结、大便不通的情况。方中大黄、芒硝泻下通便,厚朴、枳实行气导滞,共同作用以通便泻热。
抵当丸
主治:用于下血(出血)的症状。
配方:水蛭、虻虫(各二十枚)、桃仁(二十二枚)、大黄(三两)。
制法:将以上四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分成四丸。
用法:每次用一升水煮一丸,煮至七合,一次性服下。如果服药后出血,就不用再服;如果不出血,继续服用。
解释:抵当丸主要用于瘀血内结、出血不畅的情况。水蛭、虻虫破血逐瘀,桃仁活血化瘀,大黄泻下通便,共同作用以化瘀止血。
抵当汤
主治:与抵当丸相同,用于下血的症状。
配方:水蛭、虻虫(各三十枚)、桃仁(二十三枚)、大黄(三两)。
制法:将以上四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煮至三升,去掉药渣。
用法:每次服一升,如果服药后出血,就不用再服;如果不出血,继续服用。
解释:抵当汤与抵当丸的配方相似,但剂型不同,汤剂作用更快,适合急症。
承气汤
配方:枳实(五枚)、芒硝(半斤)、大黄(四两)、甘草(二两)。
制法:将以上四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煮至二升,去掉药渣。
用法:根据温度适宜时分三次服用,每隔五里(约两公里)服用一次,直到大便通畅为止。如果大便不通,继续服用。
解释:承气汤是泻下通便的方剂,主要用于阳明腑实证。方中大黄、芒硝泻下通便,枳实行气导滞,甘草调和药性。
生地黄汤
主治:用于治疗伤寒有热,身体虚弱,气短,心下胀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畅的症状。
配方: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芒硝(二合)、大枣(二枚)。
制法:将以上五味药捣碎,混合均匀,蒸五升米,蒸熟后绞取汁液。
用法:分两次服用。
解释:生地黄汤用于阴虚内热、大便不畅的情况。生地黄滋阴清热,大黄、芒硝泻下通便,甘草、大枣调和药性。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
主治:用于治疗伤寒七八天不解,患者默默心烦,腹中有干屎,出现谵语的症状。
配方:柴胡(半斤)、葳蕤、知母(各二两)、大黄、甘草(各一两)、人参、黄芩、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半夏(半升)。
制法:将以上十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三升,去掉药渣。
用法:每次服一升,每日三次,直到大便通畅为止。
解释: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是和解少阳、泻下通便的方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泻下通便,葳蕤、知母滋阴清热。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主治: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头痛、高热、全身关节疼痛的症状。
配方:柴胡、栀子仁、芍药、知母(各四两)、升麻、黄芩、大青、杏仁(各三两)、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制法:将以上十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至二升七合。
用法:分三次温服,如果热邪特别旺盛,可以加大黄四两。
解释:此方用于表里俱热、高热不退的情况。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栀子仁、大青清热解毒。
豉丸
主治: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留饮(水饮停滞)、宿食不消的症状。
配方:豉(一升)、杏仁(六十枚)、黄芩、黄连、大黄、麻黄(各四两)、芒硝、甘遂(各三两)、巴豆(去油,二百枚)。
制法:将以上九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和丸,丸如大豆大小。
用法:每次服二丸,如果大便不通,增加药量。
解释:豉丸是泻下逐水的方剂,用于水饮停滞、大便不通的情况。方中大黄、芒硝泻下通便,甘遂、巴豆逐水消肿,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总结
这些方剂主要针对伤寒病中的阳明腑实证、瘀血内结、阴虚内热、少阳阳明合病等不同病机,通过泻下通便、活血化瘀、清热泻火等方法进行治疗。使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