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论一首 方三首)
论曰∶狐惑之病,其气如伤寒默默然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其毒在咽喉为惑病,在阴肛为狐病,狐惑之病并恶饮食闻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毒食于上者则声喝也(喝一作嗄),毒食下部者则干咽也,此由温毒瓦斯所为。食于上者泻心汤主之,食于下者苦参汤淹洗之,食于肛外者熏之,并用雄黄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烧,向肛熏之并服汤也。
治狐惑汤方∶
黄连(四两) 熏草(四两)
上二味 咀,白酢浆一斗渍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
赤小豆当归散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其四 黄黑,能食者脓已成也,治之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渍之,令生牙足,乃复干之,加当归三两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即愈。
泻心汤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为邪,血散脉中,伤脉尚可,伤脏则剧,井输益肿黄汁出,经合外烂,肉腐为痈脓,此为火疽,医所伤也。夫脉数者不可灸,因火为邪,即为烦,因虚逐实血走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应在泻心。泻心汤兼治下痢不止,腹中 坚而呕吐,肠鸣者方。
半夏(半升)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
白话文翻译:
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论一篇,方三首)
论述:
狐惑这种病,其症状类似于伤寒,患者默默不语,想睡觉却无法闭眼,坐卧不安。如果毒气在咽喉部位,称为“惑病”;如果毒气在阴部或肛门,称为“狐病”。狐惑病的患者都厌恶饮食,闻到食物的气味就感到不适,面部颜色时而发红、时而发白、时而发黑。如果毒气在上部,患者声音会变得嘶哑(“喝”一作“嗄”);如果毒气在下部,患者会感到咽喉干燥。这种病是由温毒之气引起的。毒气在上部的,用泻心汤治疗;毒气在下部的,用苦参汤浸泡清洗;毒气在肛门外的,用雄黄熏蒸。具体方法是:将三片雄黄放在瓦瓶中,用炭火烧热,对着肛门熏蒸,同时服用汤药。
治疗狐惑的汤方:
黄连(四两) 熏草(四两)
将以上两味药切碎,用一斗白醋浆浸泡一夜,煮取二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赤小豆当归散:
如果患者脉象数(快),没有发热,但感到轻微烦躁,默默不语只想躺下,出汗,得病三四天后眼睛发红如鸠鸟的眼睛,得病七八天后眼睛四周发黄发黑,但患者还能进食,说明脓已经形成,此时可用此方治疗。
将三升赤小豆浸泡,直到发芽,然后晒干,加入三两当归,研成粉末,用浆水送服,每次一方寸匕(约1克),每日三次,即可痊愈。
泻心汤:
如果病状不能通过攻下或艾灸治疗,而是因为火邪导致的,血液散在脉中,损伤脉象尚可,但如果损伤内脏则会加重病情。此时,井穴和输穴会肿胀,流出黄汁,经脉和穴位外部会溃烂,肌肉腐烂形成脓疮,这是火疽,是医生误治所致。脉象数的患者不可用艾灸,因为火邪会导致烦躁,虚证被误认为实证,血液在脉中乱走,火气虽然微弱,但内攻力量强大,会导致骨骼焦枯、筋脉损伤,血液难以恢复。此时应使用泻心汤。泻心汤还可治疗下痢不止、腹部坚硬、呕吐、肠鸣等症状。
半夏(半升)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六升药液,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解释:
狐惑病:
狐惑病是一种由温毒之气引起的疾病,症状类似于伤寒,主要表现为精神恍惚、坐卧不安、咽喉或阴部、肛门部位的病变。根据毒气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惑病”和“狐病”。治疗上根据毒气的位置,分别采用泻心汤、苦参汤和雄黄熏蒸等方法。赤小豆当归散:
此方用于治疗狐惑病后期,脓已形成的症状。赤小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当归则能活血化瘀、补血养血。两者合用,有助于排脓、消肿、促进伤口愈合。泻心汤:
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因火邪引起的各种症状,如烦躁、下痢、呕吐、肠鸣等。方中的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半夏、干姜调理脾胃,人参、甘草、大枣补益气血,调和药性。此方既能清火解毒,又能调理脾胃,适用于火邪内攻、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治疗原则:
文中强调了狐惑病的治疗要根据毒气所在部位选择不同的方法,同时指出脉象数的患者不可用艾灸,以免加重火邪的伤害。治疗时应注重清热解毒、调理脾胃、补益气血,避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