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养性序第一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制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 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耶?将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则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根据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长统曰∶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外家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驰之于下,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脏,养护无法,又蒸之以绵纩,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得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奸佐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岂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当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益于长俗。(一作谷)者,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于凌杯以盛汤,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故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不欲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得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则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俯仰之方,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
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劳持久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于留连之中,气绝于绮纨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非唯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 瞽,以丝竹娱聋夫者也。
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尝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口中唾也。
朝嵇康曰∶穣岁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 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北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或患霍乱香港脚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或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以至于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唯云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也。学人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抱朴子曰∶人之一身,犹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宫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夫人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精神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养性·养性序第一

原文: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制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 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翻译:
所谓养性,是指通过日常的修养来培养人的本性,本性原本是善的,不修养也不会有什么害处。本性既然是善的,那么内外百病自然不会产生,祸乱灾害也不会发生,这是养性的根本道理。善于养性的人能够预防未发生的疾病,这就是养性的意义。因此,养性不仅仅是通过服用药物或修炼气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百行周备,即使不服用药物也能长寿。如果德行不充足,即使服用玉液金丹也无法延寿。所以老子说:“善于养生的人,行走在路上不会遇到虎兕。”这是指道德的力量,哪里需要依靠服用药物来祈求长寿呢?圣人之所以制作药物,是为了挽救那些行为过激的人。因此,愚昧的人常年生病却不修养德行,直到临终也没有悔改之心。这就是为什么像歧和、彭跗这样的人早早离世,实在是有所原因的。嵇康说:“养生有五大难处:名利不去是其一,喜怒不除是其二,声色不去是其三,滋味不绝是其四,神虑精散是其五。这五者如果都存在,即使心里希望不老,口中念诵至理名言,咀嚼精华,呼吸太阳之气,也无法改变其操行,无法避免夭折。如果这五者不在心中,那么信心和顺遂会日益增长,道德也会日益完善,不祈求善行也会有福报,不祈求长寿也会自然延年,这是养生的根本宗旨。然而,有些人虽然信奉仁义,但没有过于放纵的负担,这或许也是其次的吧。”

解释:
这段文字强调了养性的重要性,指出通过修养德行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和灾祸,从而实现长寿。文中提到养性不仅仅是依赖药物或气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德行完备。嵇康提出的养生五大难处,指出了人们在养生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名利、喜怒、声色、滋味和神虑等障碍。只有去除这些障碍,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耶?将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翻译: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上古的人都能活到百岁,而且行动不衰老。现在的人到了五十岁动作就衰老了,是时代不同了,还是人自己失去了养生之道?”岐伯回答:“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遵循阴阳法则,顺应术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累,所以能够形神兼备,活到天年,百岁才去世。现在的人则不然,把酒当水喝,把放纵当常态,醉酒后行房,欲望耗尽精气,耗散真气,不懂得保持充盈,不善于调节精神,不懂得适时避让,内心无法保持恬淡虚无,真气无法顺畅运行,精神无法内守,疾病自然就产生了。因此,他们心志闲散,欲望少,内心安宁,无所畏惧,身体虽然劳累但不疲倦,气机顺畅,各得其所,所以他们对食物感到甘美,对衣服感到满意,对习俗感到快乐,不羡慕高低贵贱,所以他们的民风淳朴,嗜欲不能使他们眼睛疲劳,淫邪不能迷惑他们的心,无论愚智贤不肖都不被外物所困扰,符合道的规律,所以都能活到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是因为他们的德行完备而不危险。因此,人的寿命长短在于节制,如果能够适时调节,就能长生不死,如果放纵情欲,寿命就像朝露一样短暂。”岐伯又说:“人到四十岁,阴气就自然减半,起居开始衰退。五十岁时,身体沉重,耳目不聪明。六十岁时,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通,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所以说,懂得养生之道就强壮,不懂得就衰老。同样的道理,智者观察共性,愚者观察差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年老复壮,壮者更加合理。因此,圣人做无为之事,享受恬淡的味道,能够纵欲快志,保持虚无的状态,所以寿命无穷,与天地同终。这是圣人的养生之道。”

解释:
这段对话通过黄帝与岐伯的问答,阐述了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在养生方面的差异。上古之人遵循阴阳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因此能够长寿且动作不衰。而今时之人则放纵欲望,耗散精气,导致早衰。岐伯强调,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保持形神兼备,活到天年,而放纵情欲的人则寿命短暂。这段对话强调了节制和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四季养生之道

原文: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则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翻译: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之气共同生长,万物欣欣向荣。此时应晚睡早起,在庭院中散步,披散头发,放松形体,以使志气生发,生发而不杀戮,给予而不夺取,奖赏而不惩罚,这是顺应春气的养生之道。如果违背了,就会伤肝,夏天容易得寒病,导致生长不足。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茂的季节,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此时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阳光,使志气不要发怒,使花朵美丽,使气机得以宣泄,仿佛所爱在外,这是顺应夏气的养长之道。如果违背了,就会伤心,秋天容易得疟疾,导致收获不足,冬天会得重病。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转凉,地气干燥。此时应早睡早起,与鸡一起起床,使志气安宁,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和,不要外露志气,使肺气清肃,这是顺应秋气的养收之道。如果违背了,就会伤肺,冬天容易得飧泄,导致收藏不足。

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不要扰动阳气。此时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再起床,使志气仿佛潜伏隐匿,仿佛有私意,仿佛已经有所得,避开寒冷,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外泄,以免气机被夺。这是顺应冬气的养藏之道。如果违背了,就会伤肾,春天容易得痿厥,导致生发不足。

解释: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四季的养生之道,强调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和心态。春季应顺应生发之气,夏季应顺应繁茂之气,秋季应顺应收敛之气,冬季应顺应闭藏之气。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伤及相应的脏腑,导致疾病。因此,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做到适时调节。

其他养生要点

原文: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根据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长统曰∶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外家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驰之于下,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脏,养护无法,又蒸之以绵纩,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得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奸佐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岂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当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益于长俗。(一作谷)者,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于凌杯以盛汤,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故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不欲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得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则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俯仰之方,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

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劳持久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于留连之中,气绝于绮纨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非唯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 瞽,以丝竹娱聋夫者也。

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尝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口中唾也。

朝嵇康曰∶穣岁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 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北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或患霍乱香港脚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或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以至于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唯云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也。学人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抱朴子曰∶人之一身,犹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宫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夫人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精神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翻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所以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因此,喜怒不节制,寒暑失度,生命就不稳固,人如果能根据时节来调养,就能避免夭折。

仲长统说:“王侯的宫中,美女成千。卿士的家中,侍妾数百。白天用醇酒浸泡骨髓,晚上行房消耗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饮不出,游荡不归。王公贵族在上,豪杰在下,到了生产不及时,生育太早,或是孩童就耗气,或是疾病中行房,精气薄弱,血脉不充,出生后养护不当,又用绵纩包裹,用五味调养,胎儿受伤,孩子病弱,未能强壮,又放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家没有良医,医生没有医术,奸佞在其中,过错常有,一旦得病,无法自免。现在少有百岁之人,难道不是所习不纯正吗?”

抱朴子说:“有人问所谓伤身,难道只是色欲吗?回答:也不仅仅如此。然而长生的关键在于房中术,上士懂得,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会自伤。如果在少壮时,懂得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益于长俗(一作谷),不服药物,也能活到一二百岁,只是不能成仙。不懂得这些方法的人,古人比喻为用冰杯盛汤,用羽苞蓄火,还有才力不及而强思伤身,力量不及而强举伤身,深忧重恚伤身,悲哀憔悴伤身,喜乐过度伤身,汲汲所欲伤身,戚戚所患伤身,久谈言笑伤身,寝息失时伤身,挽弓引弩伤身,沉醉呕吐伤身,饱食即卧伤身,跳走喘乏伤身,欢呼哭泣伤身。阴阳不交伤身,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因此,养性的人,唾不至远,行不疾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不欲吃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频繁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天不欲极温,夏天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得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所以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这是五味克五脏五行的自然之理。凡是说伤身的,也不立即察觉,久则损寿。因此,善于养生的人,卧起有四时的早晚,兴居有至和的常制,调利筋骨有俯仰的方法,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的要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

那些想要快意任怀,自认为通达知命,不拘泥于异端,极情肆力,不劳持久的人,听到这些话,虽然如风过耳,电经目,不足以比喻。虽然身枯于留连之中,气绝于绮纨之际,而甘心焉,又怎么可以告诉他们养性之事呢?不但不接受,反而认为是妖言讹语,而希望他们相信,就像用明镜给盲人看,用丝竹给聋子听一样。

魏武帝对皇甫隆说:“听说你年过百岁,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这是盛事。你所服食施行的导引之术,可以告诉我吗?如果有可传的,希望可以密示封内。”皇甫隆上疏回答说:“臣听说天地之性,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想到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可惜现在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曾听说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强壮,说人应当每天服食玉泉、琢齿,使人强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就是口中的唾液。”

嵇康说:“丰年多病,饥年少疾,确实不虚。因此关中土地,风俗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那里的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那里物产丰富,海陆佳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北方闷热,赤身露体睡觉,宿食不消,未过一个月,大小皆病,或患霍乱、香港脚、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或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以至于死。凡是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只说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为叹息。学人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抱朴子说:“人的一身,犹如一个国家。胸腹之位,犹如宫室。四肢之列,犹如郊境。骨节之分,犹如百官。神犹如君主,血犹如臣子,气犹如百姓,懂得治身就能治国。爱惜百姓,所以安定国家。珍惜气,所以保全身体。百姓散则国家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亡者不可存。

因此,至人消除未起的祸患,治疗未病的疾病。医在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人难养而易危,气难清而易浊,所以能审威德以保社稷,割嗜欲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精神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解释:
这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养生的各个方面,包括节制情欲、顺应四时、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文中指出,过度放纵情欲、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等都会导致身体受损,进而影响寿命。因此,养生应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调养,做到内外兼修,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如服食玉泉、琢齿等,强调了养生之道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总结

《千金方》养性·养性序第一的内容主要强调了通过修养德行、顺应自然规律、节制情欲、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等方法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文中指出,养生不仅仅是依赖药物或气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德行完备和顺应四时。通过节制和调养,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如服食玉泉、琢齿等,强调了养生之道的重要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