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腑方·大肠虚实第二
(脉二条 方二首 灸法七首)
大肠实热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方。
生姜 橘皮 青竹茹 白术 黄芩 栀子仁(各三两) 桂心(一两) 茯苓 芒硝(各二两) 地黄(十两) 大枣(十四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肠中胪胀不消方∶
灸大肠俞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挟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大肠虚冷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方。
黄连(四两) 茯苓 川芎(各三两) 地榆(五两) 酸石榴皮(五片) 伏龙肝(鸡子大一枚)
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方∶
灸承满五十壮。穴在挟巨阙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挟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方∶
灸脐中。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挟脐急,天枢主之。
肠鸣而痛,温溜主之。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大肠腑方·大肠虚实第二
脉象与症状
大肠实热:右手寸口(气口)前的脉象表现为阳实,属于手阳明经。患者常见症状包括肠胀、容易喘咳、面红、身热,咽喉感觉有异物堵塞,称为“大肠实热”。
大肠虚冷:右手寸口(气口)前的脉象表现为阳虚,属于手阳明经。患者常见症状包括胸中喘促、肠鸣、虚渴、嘴唇干燥、眼睛紧张、容易受惊、腹泻且大便呈青白色,称为“大肠虚冷”。
治疗方法
生姜泄肠汤:用于治疗大肠实热,表现为腹胀不通、口腔生疮。
- 组成:生姜、橘皮、青竹茹、白术、黄芩、栀子仁(各三两)、桂心(一两)、茯苓、芒硝(各二两)、地黄(十两)、大枣(十四枚)。
- 用法:将上述十一味药材切碎,加水七升,煮至三升,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两次服用。
- 组成:生姜、橘皮、青竹茹、白术、黄芩、栀子仁(各三两)、桂心(一两)、茯苓、芒硝(各二两)、地黄(十两)、大枣(十四枚)。
灸法:
- 肠中胪胀不消:灸大肠俞穴四十九壮。
- 大肠有热:表现为肠鸣、腹满、脐周疼痛、消化不良、喘促不能久立,可灸巨虚上廉穴。
- 肠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穴五十壮。承满穴位于巨阙穴两侧各二寸半,巨阙穴在心下一寸。
- 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神阙穴)。
- 肠中胪胀不消:灸大肠俞穴四十九壮。
针灸穴位:
- 阳纲穴:主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规律、小便赤黄。
- 天枢穴:主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疼痛、冬日受寒则泄泻、脐周疼痛、肠胃间游气切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肿、脐周紧张。
- 温溜穴:主治肠鸣而痛。
- 阳纲穴:主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规律、小便赤黄。
解释
该内容主要讨论了大肠的实热和虚冷两种病理状态,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和灸法。大肠实热主要表现为热象,如腹胀、喘咳、面红、身热等,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如生姜泄肠汤。大肠虚冷则表现为寒象,如肠鸣、虚渴、腹泻等,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如黄连补汤。此外,还介绍了多种灸法和针灸穴位,用于治疗不同的肠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