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方中·虚烦第十一

(方十一首)

薤白汤治产后胸中烦热逆气方。
薤白 半夏 甘草 人参 知母(各二两) 石膏(四两) 栝蒌根(三两) 麦门冬 (半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热甚即加石膏、知母各一两。
竹根汤治产后虚烦方。
甘竹根细切一斗五升,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去滓,纳小麦二升,大枣二十枚,复煮麦熟三四沸,纳甘草一两,麦门冬一升,汤成去滓,服五合,不瘥更服取瘥。短气亦服之。
人参当归汤治产后烦闷不安方。
人参 当归 麦门冬 干地黄 桂心(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粳米(一升) 芍药(四两) 淡竹叶(三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及米,取八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烦闷不安者,当取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之,甚良。
甘竹茹汤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方。
甘竹茹(一升) 人参 茯苓 甘草(各一两) 黄芩(三两)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知母汤治产后乍寒乍热,通身温壮,胸心烦闷方。
知母(三两) 芍药 黄芩(各二两)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一方不用桂心加生地。
竹叶汤治产后心中烦闷不解方。
生淡竹叶 麦门冬(各一升) 甘草(二两) 生姜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四枚)小麦 (五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竹叶、小麦,取八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心中虚悸者,加人参二两。其人食少无谷气者,加粳米五合。气逆者加半夏二两。
淡竹茹汤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方。
生淡竹茹(一升) 麦门冬 小麦(各五合)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产宝》用干葛)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若有人参入一两,若无人参,纳茯苓一两半亦佳。人参、茯苓皆治心烦闷及心虚惊悸,安定精神,有则为良,无自根据方服一剂,不瘥更作。若气逆者加半夏二两。
赤小豆散治产后虚烦,不能食,虚满方。
赤小豆三七枚,烧作末,以冷水和,顿服之良。
蒲黄散治产后烦闷方。
蒲黄以东流水和方寸匕,服极良。
蜀漆汤治产后虚热往来,心胸烦满,骨节疼痛及头痛壮热,晡时辄甚,又如微疟方。
蜀漆叶 桂心 甘草 黄芩(各一两) 黄 (五两) 知母 芍药(各二两) 生地黄(一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治寒热不伤人。
  芍药汤治产后虚热头痛方。
白芍药 干地黄 牡蛎(各五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三。此汤不伤损人,无毒,亦治腹中拘急痛。若通身发热,加黄芩二两。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以下是《千金方》中“妇人方·虚烦第十一”的内容翻译为白话文,并对其内容进行解释:

1. 薤白汤

主治:产后胸中烦热、气逆。
组成:薤白、半夏、甘草、人参、知母(各二两)、石膏(四两)、栝蒌根(三两)、麦门冬(半升)。
用法:将以上八味药切碎,加水一斗三升,煮至四升,去渣,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两次。若热症严重,可加石膏、知母各一两。
解释:此方用于治疗产后因体内热邪积聚导致的胸中烦热和气逆。石膏、知母清热,薤白、半夏理气降逆,人参、甘草补气,麦门冬滋阴。

2. 竹根汤

主治:产后虚烦。
组成:甘竹根(细切一斗五升)、小麦(二升)、大枣(二十枚)、甘草(一两)、麦门冬(一升)。
用法:将甘竹根加水二斗煮至七升,去渣,加入小麦、大枣,再煮至小麦熟,最后加入甘草、麦门冬,煮三四沸,去渣,每次服五合,若未愈可再服。短气者也可服用。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虚烦,甘竹根清热除烦,小麦、大枣养心安神,甘草、麦门冬滋阴润燥。

3. 人参当归汤

主治:产后烦闷不安。
组成:人参、当归、麦门冬、干地黄、桂心(各一两)、大枣(二十枚)、粳米(一升)、芍药(四两)、淡竹叶(三升)。
用法:先将淡竹叶和粳米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八升,去渣,加入其他药煮至三升,去渣,分三次服用。若烦闷不安,可用豉一升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一次服完,效果良好。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烦闷不安。人参、当归补气血,麦门冬、干地黄滋阴,桂心温阳,淡竹叶清热除烦。

4. 甘竹茹汤

主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
组成:甘竹茹(一升)、人参、茯苓、甘草(各一两)、黄芩(三两)。
用法:将以上五味药切碎,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渣,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内虚导致的烦热短气。甘竹茹清热除烦,人参、茯苓补气健脾,黄芩清热。

5. 知母汤

主治:产后乍寒乍热,全身发热,胸心烦闷。
组成:知母(三两)、芍药、黄芩(各二两)、桂心、甘草(各一两)。
用法:将以上五味药切碎,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一方中不加桂心,加生地。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寒热交替导致的胸心烦闷。知母、黄芩清热,芍药养血,桂心温阳,甘草调和诸药。

6. 竹叶汤

主治:产后心中烦闷不解。
组成:生淡竹叶、麦门冬(各一升)、甘草(二两)、生姜、茯苓(各三两)、大枣(十四枚)、小麦(五合)。
用法:先将生淡竹叶、小麦加水一斗煮至八升,去渣,加入其他药煮至三升,去渣,分三次服用。若心中虚悸,加人参二两;若食少无谷气,加粳米五合;若气逆,加半夏二两。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心火旺盛导致的烦闷不解。淡竹叶、麦门冬清热除烦,生姜、茯苓健脾,大枣、小麦养心安神。

7. 淡竹茹汤

主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
组成: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小麦(各五合)、甘草(一两)、生姜(三两,《产宝》用干葛)。
用法:将生淡竹茹、小麦加水一斗煮至八升,去渣,加入其他药煮至一升,去渣,分两次服用,体弱者分三次服用。若有人参,可加一两;若无人参,加茯苓一两半。若气逆,加半夏二两。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虚烦导致的头痛、短气。淡竹茹清热除烦,麦门冬滋阴,生姜温中,人参、茯苓补气安神。

8. 赤小豆散

主治:产后虚烦,不能食,虚满。
组成:赤小豆(三七枚,烧作末)。
用法:将赤小豆末用冷水和匀,一次服完,效果良好。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虚烦导致的食欲不振、腹部虚满。赤小豆清热利湿,消胀满。

9. 蒲黄散

主治:产后烦闷。
组成:蒲黄。
用法:将蒲黄用东流水和匀,每次服方寸匕,效果极佳。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血瘀导致的烦闷。蒲黄活血化瘀,缓解烦闷。

10. 蜀漆汤

主治:产后虚热往来,心胸烦满,骨节疼痛及头痛壮热,晡时辄甚,又如微疟。
组成:蜀漆叶、桂心、甘草、黄芩(各一两)、黄芪(五两)、知母、芍药(各二两)、生地黄(一斤)。
用法:将以上八味药切碎,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此方治寒热不伤人。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虚热导致的烦满、骨节疼痛、头痛壮热。蜀漆叶、黄芩清热,黄芪补气,知母、生地黄滋阴,桂心温阳。

11. 芍药汤

主治:产后虚热头痛。
组成:白芍药、干地黄、牡蛎(各五两)、桂心(三两)。
用法:将以上四味药切碎,加水一斗煮至二升半,去渣,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此汤不伤损人,无毒,也可治腹中拘急痛。若通身发热,加黄芩二两。
解释:此方用于产后因虚热导致的头痛。白芍药、干地黄滋阴养血,牡蛎潜阳,桂心温阳。若全身发热,加黄芩清热。

总结

“妇人方·虚烦第十一”主要针对产后因气血亏虚、热邪内扰导致的虚烦、烦闷、头痛、短气等症状,提供了多种方剂。这些方剂多以清热除烦、滋阴养血、补气健脾为主,根据具体症状加减药物,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