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腑方·小肠虚实第二

(脉二首 方三首 灸法二首)

小肠实热##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

柴胡泽泻汤治小肠热胀口疮方。

柴胡 泽泻 橘皮(一作桔梗) 黄芩 枳实 旋复花 升麻 芒硝(各二两) 生地黄(切,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硝,分二服。

大黄丸治小肠热结满不通方。

大黄 芍药 葶苈(各二两) 大戟 朴硝(各三两) 巴豆(七枚) 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七丸,小儿服二三丸,日二。热去,日一服。
灸法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穴在挟中脘两边相去一寸是。小肠泄痢脓血灸魂舍一百壮,小儿减之,穴在挟脐两边相去各一寸又灸小肠俞七壮。
小肠虚寒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名曰小肠虚寒也治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胸中懊 补之方∶
干姜(三两) 当归 黄柏 地榆(各四两) 黄连 阿胶(各二两) 石榴皮(三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取胶烊尽,分三服。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小肠实热

脉象:左手寸口(手腕内侧)人迎脉前的脉象表现为阳实,属于手太阳经的病症。
症状:患者表现为身体发热,汗出不来,心中烦闷,身体沉重,口中生疮。这种病症称为“小肠实热”。

治疗方剂
1. 柴胡泽泻汤
功效:治疗小肠热胀、口疮。
组成:柴胡、泽泻、橘皮(或桔梗)、黄芩、枳实、旋复花、升麻、芒硝(各二两)、生地黄(切,一升)。
用法:将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三升,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两次服用。

  1. 大黄丸
    功效:治疗小肠热结、胀满不通。
    组成:大黄、芍药、葶苈(各二两)、大戟、朴硝(各三两)、巴豆(七枚)、杏仁(五十枚)。
    用法:将以上七味药研成末,用蜂蜜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成人每次服用七丸,小儿服用二三丸,每日两次。热症消退后,每日服用一次。

灸法
1. 小肠热满:灸阴都穴,根据年龄决定灸的次数(如年壮则灸多次)。阴都穴位于中脘穴两侧,相距一寸。
2. 小肠泄痢脓血:灸魂舍穴一百壮,小儿酌减。魂舍穴位于脐两侧,相距各一寸。同时灸小肠俞穴七壮。

小肠虚寒

脉象:左手寸口人迎脉前的脉象表现为阳虚,属于手太阳经的病症。
症状:患者表现为颅际偏头痛,耳颊痛。这种病症称为“小肠虚寒”。

治疗方剂
干姜当归汤
功效:治疗小肠虚寒引起的疼痛,下赤白痢,肠滑,胸中懊恼。
组成:干姜(三两)、当归、黄柏、地榆(各四两)、黄连、阿胶(各二两)、石榴皮(三枚)。
用法: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至二升五合,去渣后加入阿胶,煮至阿胶完全融化,分三次服用。

解释

  1. 小肠实热:表现为热症,如发热、口疮、心烦等,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方剂如柴胡泽泻汤和大黄丸,配合灸法调理。
  2. 小肠虚寒:表现为寒症,如头痛、耳颊痛、下痢等,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方剂如干姜当归汤。

这些方剂和灸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