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方·脉虚实第五

(论一首 方三首 针灸法二首)

论曰∶凡脉虚者好惊跳不定,脉实者洪满。凡脉虚实之应主于心小肠。若其腑脏有病,从热生则应脏,寒则应腑也。
  防风丸补虚调中,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主小肠腑寒方。
防风 桂心 通草 茯神 远志 麦门冬 甘草 人参 白石英(各三两)
上九味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升麻汤治脉实洪满,主心热病方。

升麻 子芩 泽泻 栀子仁 淡竹叶 芒硝(各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麻黄调心泄热汤调心泄热,治心脉厥大,寸口小肠热,齿龋嗌痛方。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子芩 茯苓 芍药(各五两) 白术(二两) 桂心(一两)生地黄(切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须利加芒硝三两。
  针灸法脉不出针不容,穴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灸巨阙二

白话文翻译:

心脏方·脉虚实第五

(论一篇,方剂三首,针灸法二首)

论述:凡是脉象虚弱的人容易惊恐不安,心跳不定;脉象实的人则表现为脉洪大而饱满。脉的虚实主要与心脏和小肠相关。如果脏腑有病,热证则与心脏相关,寒证则与小肠相关。

防风丸:补虚调中,治疗脉虚引起的惊恐不安、心跳不定,时有时无,主治小肠寒证的方剂。

组成:防风、桂心、通草、茯神、远志、麦门冬、甘草、人参、白石英(各三两)

制法:将以上九味药研成细末,用白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酒送服三十丸,每日两次,逐渐增加至四十丸。

升麻汤:治疗脉实洪满,主治心热病的方剂。

组成:升麻、子芩、泽泻、栀子仁、淡竹叶、芒硝(各三两)、生地黄(切,一升)

制法: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煎煮,取三升药液,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麻黄调心泄热汤:调心泄热,治疗心脉厥大,寸口脉显示小肠热,牙齿龋齿、咽喉疼痛的方剂。

组成:麻黄、生姜(各四两)、细辛、子芩、茯苓、芍药(各五两)、白术(二两)、桂心(一两)、生地黄(切,一升)

制法:将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煎煮,取三升药液,去渣后分三次服用。如果需要通便,可加入芒硝三两。

针灸法:脉不出时,针不容穴,穴位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时,灸巨阙穴。

解释:

  1. 脉虚与脉实:脉虚表现为心跳不定、容易惊恐,脉实则表现为脉洪大饱满。脉的虚实主要与心脏和小肠相关,热证与心脏相关,寒证与小肠相关。

  2. 防风丸:用于治疗脉虚引起的惊恐不安、心跳不定,主要针对小肠寒证。方中防风、桂心等药物具有温阳散寒、安神定志的作用。

  3. 升麻汤:用于治疗脉实洪满,主要针对心热病。方中升麻、子芩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

  4. 麻黄调心泄热汤:用于治疗心脉厥大、小肠热引起的牙齿龋齿、咽喉疼痛。方中麻黄、细辛等药物具有解表散寒、清热泻火的作用。

  5. 针灸法:脉不出时,针不容穴;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时,灸巨阙穴。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这些方剂和针灸方法体现了中医通过药物和针灸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