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诸风方·风痱第五

(论二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论曰∶夫风痱者,猝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龙肝五升为末,冷水八升和搅,取汁饮之,能尽为善。(《肘后》此方治心烦恍惚,腹中痛满,绝而复苏。)
自此以下九方皆主此风,用之次第宜细寻之。
论曰∶凡欲医此病,当知先后次第,不得漫投汤药以失机宜,非但杀人,因兹遂为痼疾。已既得之,当进三味竹沥,饮少似有胜于常,更进汤也。竹沥饮子,患热风者,必先用此制其热毒。

竹沥汤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讫觉四体有异似好,次进后汤方∶
竹沥(一升) 生葛汁(五合) 川芎 防己 附子 人参 芍药 黄芩 甘草 桂心(各一两) 生姜(四两) 羚羊角(二两) 石膏(六两) 杏仁(四十枚) 麻黄 防风(各一两半)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间五日更服一剂,频与三剂,渐觉少减,仍进后方。
竹沥(三升) 防风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 (各二两) 麻黄(三两)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两日服一剂。常用加独活三两最佳,此方神良,频进三剂。若手足冷者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若未除更进后方。
竹沥(一升) 甘草(一本作葛根二两) 人参 川芎 独活 升麻(各一两) 防风 麻黄枚)
上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气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一两。

煮散凡风痱服前汤得瘥,讫可常服此除风方。

防风 防己 独活 秦艽 黄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神 川芎 远志 升麻 石斛牛膝 羚羊角 丹参 甘草 浓朴 天门冬 五加皮 地骨皮 黄芩(《翼方》作薯蓣)
桂心各(一两,一云各四两) 干地黄 橘皮 生姜 麻黄(各三两) 槟榔 本(《翼方》作附子) 杜仲(《翼方》作麦门冬) 乌犀角(各二两,《翼方》作山茱萸) 薏苡仁(一升)石膏六两(一云三两)
上三十三味捣筛为粗散,和搅令匀,每服以水三升、药三两煮取一升,绵滤去滓,顿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觉心中热烦、以竹沥代水煮之。
  荆沥汤凡患风人多热,常宜服此方。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各三合)
上三味相合,温暖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进此,平复好瘥乃止。

独活煮散治诸风痱方。

独活(八两) 川芎 芍药 茯苓 防风 防己 葛根(各一两) 羚羊角 当归 人参 桂心 麦门冬 石膏(各四两) 磁石(十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上十六味各切锉,分为二十四份,每份入生姜、生地黄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间日服,无所忌。

五补丸凡风服汤药多患虚热翕翕然,宜除热方。

防风 人参 苁蓉 干地黄 羚羊角 麦门冬 天门冬(各一两半) 芍药 独活 干姜 白术 丹参 食茱萸(一云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黄 甘菊 地骨皮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薯蓣(各三十铢) 秦艽 川芎 桂心 防己 生姜屑 黄芩(各一两) 附子(十八铢) 石膏(三两) 寒水石(三两)
上三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生姜蜜汤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面蒜生冷酢滑及猪羊鸡鱼等肉。
论曰∶古人立方,皆准病根冷热制之。今人临急造次搜索,故多不验。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热,乃可检方,用无不效,汤酒既尔,丸散亦然。凡此风之发也,必由热盛,故有竹沥、葛汁等诸冷药焉。后之学人,不能仔细识其方意,故有兹论具而述之。其人无密室者,不可与疗风。强人居室不密,尚中风邪,况服药之人乎。

治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方∶

度病者手小指内歧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状如倒作“ ”字形。男度左手,女度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治诸风方·风痱第五

(论二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第一论:风痱的症状表现为突然不能说话、口紧闭、手足不能活动且僵硬。治疗方法是用伏龙肝五升研成末,与八升冷水混合搅拌,取汁饮用,尽量喝完效果更好。(《肘后方》中此方也用于治疗心烦恍惚、腹中痛满、昏厥后苏醒的情况。)
接下来的九个方子都用于治疗这种风痱病,使用时要注意先后顺序,不可随意用药,否则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治疗时应先服用三味竹沥汤,若症状稍有缓解,再继续使用其他汤药。竹沥饮子特别适用于热风患者,能有效控制热毒。

竹沥汤:用于治疗四肢无力、心神恍惚、昏迷不语。
组成: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用法:将三种汁液混合,温热后分三次服用,分别在早晨、下午和晚上各服一次。服用后若感觉四肢有所好转,再继续服用以下汤药:
第二方:竹沥(一升)、生葛汁(五合)、川芎、防己、附子、人参、芍药、黄芩、甘草、桂心(各一两)、生姜(四两)、羚羊角(二两)、石膏(六两)、杏仁(四十枚)、麻黄、防风(各一两半)。
用法:将上述药材切碎,加水七升煮至半量,加入竹沥继续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次服用,间隔五天再服一剂,连续服用三剂。若症状减轻,再继续服用以下方子:
第三方:竹沥(三升)、防风、升麻、羚羊角、防己、桂心、川芎(各二两)、麻黄(三两)。
用法:将药材切碎,加水四升与竹沥一起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每两天一剂。若手足发冷,可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若症状未完全消除,继续服用以下方子:
第四方:竹沥(一升)、甘草(或葛根二两)、人参、川芎、独活、升麻(各一两)、防风、麻黄(各一两半)。
用法:将药材切碎,加水八升煮至半量,加入竹沥继续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间隔如步行十里的时间再服。若有气滞,可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

煮散方:用于风痱病症状缓解后,长期服用以祛风。
组成:防风、防己、独活、秦艽、黄芪、芍药、人参、白术、茯神、川芎、远志、升麻、石斛、牛膝、羚羊角、丹参、甘草、厚朴、天门冬、五加皮、地骨皮、黄芩(或薯蓣)、桂心(各一两)、干地黄、橘皮、生姜、麻黄(各三两)、槟榔、藁本(或附子)、杜仲(或麦门冬)、乌犀角(或山茱萸,各二两)、薏苡仁(一升)、石膏(六两)。
用法:将药材研成粗末,混合均匀,每次取三两药末,加水三升煮至一升,过滤后一次服用,每日一次。若感觉心中烦热,可用竹沥代替水煮药。

荆沥汤:适用于风病患者常有热症的情况。
组成:荆沥、竹沥、生姜汁(各三合)。
用法:将三种汁液混合,温热后一次服用,每日早晨服用煮散,下午服用此汤,直至痊愈。

独活煮散:用于治疗各种风痱病。
组成:独活(八两)、川芎、芍药、茯苓、防风、防己、葛根(各一两)、羚羊角、当归、人参、桂心、麦门冬、石膏(各四两)、磁石(十两)、甘草(三两)、白术(三两)。
用法:将药材切碎,分成二十四份,每份加入生姜、生地黄各一升、杏仁十四枚,加水二升煮至七合。可于傍晚、夜间或隔日服用,无禁忌。

五补丸:用于风病患者服用汤药后出现虚热症状的情况。
组成:防风、人参、肉苁蓉、干地黄、羚羊角、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半)、芍药、独活、干姜、白术、丹参、食茱萸(或山茱萸)、甘草、茯神、升麻、黄芪、甘菊、地骨皮、石斛、牛膝、五加皮、薯蓣(各三十铢)、秦艽、川芎、桂心、防己、生姜屑、黄芩(各一两)、附子(十八铢)、石膏(三两)、寒水石(三两)。
用法:将药材研成末,用蜂蜜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生姜蜜汤送服二十丸,每日三次,逐渐加至三十丸。忌食油腻、面食、蒜、生冷、醋、滑腻食物及猪、羊、鸡、鱼等肉类。

第二论:古人制定药方时,都会根据病根的热冷来调整。现代人往往在紧急情况下随意用药,因此效果不佳。使用药方时,应先确定病情的寒热属性,再选择合适的方子,这样才能见效。无论是汤药、酒剂还是丸散,都应遵循这一原则。风痱病的发作通常与热盛有关,因此方子中常使用竹沥、葛汁等寒凉药物。后学者若不仔细理解方意,往往难以取得疗效。此外,治疗风病时,患者应处于密闭的环境中,否则服药也难以见效。

治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方
方法:以患者小指内侧至指尖的长度为基准,将其置于脐上,直指心脏位置,用丹砂标记。接着再作两个标记,与第一个标记相连,形成一个倒置的“ ”字形。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

总结

该章节详细介绍了风痱病的症状、治疗原则及多种方剂的使用方法。治疗时需根据病情轻重和寒热属性,循序渐进地使用不同方剂,同时强调环境对疗效的影响。方剂中多用竹沥、葛汁等寒凉药物,以清热毒、祛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