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漏方·九漏第一

(论一首 方八十三首 灸法十六首)

论曰∶夫九漏之为病,皆寒热瘰 在于颈腋者,何气使生?此皆鼠 寒热之毒瓦斯,堤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鼠 之本,皆根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下,其浮于脉中,而未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去之奈何?曰∶请从其末,引其本,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已。决其死生,奈何?曰∶反其目,视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
凡项边、腋下先作瘰 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诸热食。凡漏有似石痈累累然作子,有核在两颈及腋下,不痛不热,治者皆练石散敷其外,内服五香连翘汤下之。(二方并见二十二卷痈疽门)。已溃者治如痈法。诸漏结核未破者,火针针使着核结中,无不瘥者。何谓九漏?一曰野狼漏,二曰鼠漏,三曰蝼蛄漏,四曰蜂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蛴螬漏,七曰浮沮漏,八曰瘰 漏,九曰转脉漏。

白话文翻译:

《千金方》中关于痔漏的部分,第一段是“九漏”的论述。

论述:九漏这种病,都是由于寒热瘰疬(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和腋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些都是由于鼠瘘(淋巴结结核)的寒热毒气,滞留在经脉中无法排出。鼠瘘的根源在于内脏,其症状表现在颈部和腋下,如果毒气浮在经脉中,还没有深入到肌肉,外部表现为脓血的,比较容易治疗。怎么治疗呢?回答说:请从症状的末端入手,引导病根,可以使病情减轻并消除寒热。仔细检查经脉的走向,给予适当的治疗,缓慢地调理,毒气小的像麦粒一样的,刺一次就能见效,刺三次就能痊愈。如何判断病情的生死呢?回答说:翻开病人的眼皮,观察眼中有无红色的血丝从上到下贯穿瞳孔。如果看到一条血丝,病人一年内会死亡;看到一条半血丝,一年半内死亡;看到两条血丝,两年内死亡;看到两条半血丝,两年半内死亡;看到三条血丝,三年内死亡。如果红色血丝没有贯穿瞳孔的,是可以治愈的。

凡是颈部和腋下先出现瘰疬的,可能会发展成漏病。应该禁止食用五辛(葱、蒜、韭菜等)、酒和面食,以及各种热性食物。凡是漏病,症状类似于石痈(硬块),在颈部和腋下出现硬块,不痛不热,治疗时可以用练石散外敷,内服五香连翘汤来调理。(这两方剂在《千金方》第二十二卷的痈疽部分有详细记载)。已经溃烂的,按照痈疽的方法治疗。各种漏病形成的硬块没有破溃的,可以用火针针刺,使针头停留在硬块中,没有不痊愈的。什么是九漏呢?一是野狼漏,二是鼠漏,三是蝼蛄漏,四是蜂漏,五是蚍蜉漏,六是蛴螬漏,七是浮沮漏,八是瘰疬漏,九是转脉漏。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医对“九漏”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九漏”是指九种不同类型的漏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颈部和腋下的淋巴结肿大(瘰疬),伴有寒热毒气滞留在经脉中。文中详细描述了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病情的生死。

  1. 病因:九漏的根源在于内脏,寒热毒气滞留在经脉中,表现为颈部和腋下的淋巴结肿大。
  2. 症状:初期表现为瘰疬,后期可能发展为漏病,症状包括硬块、脓血等。
  3.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外敷药物(如练石散)、内服汤药(如五香连翘汤)、火针针刺等。对于已经溃烂的,按照痈疽的方法治疗。
  4. 预后判断:通过观察眼中的血丝是否贯穿瞳孔来判断病情的生死,血丝越多,预后越差。

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医对淋巴结结核等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其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