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肝虚实第二
  (脉四条,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肝实热∶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

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物无明,狂悸非意而言,竹沥泄热汤方。

竹沥(一升) 麻黄(三分) 石膏(八分) 生姜 芍药(各四分) 大青 栀子仁 升麻茯苓 玄参 知母(各三分) 生葛(八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沥,煮两三沸,分三服。须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药,加生地黄五分(《删繁方》无石膏、生姜、芍
前胡汤方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泻肝。
前胡 秦皮 细辛 栀子仁 黄芩 升麻 蕤仁 决明子(各三两) 苦竹叶(切,一升)车前叶(切,一升) 芒硝(三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两,共十二味。
防风煮散方治肝实热,梦怒虚惊。
防风 茯苓 葳蕤 白术 橘皮 丹参(各一两三分) 细辛(二两) 甘草(一两) 升麻 黄芩(各一两半) 大枣(三七枚) 射干(一两) 酸枣仁(三分)
上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方寸两匕帛裹,以井花水二升煮,时时动裹子,煎取一升,分服之,日二。
远志煮散方治肝邪热,出言反常,乍宽乍急。
远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两半) 茯神 葛根 甘草 麦门冬(各一两) 芍药(二两)?
上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叶一升,取汁用煮药一匕半,煎取八合为一服,日二。以绵裹散煮之。
地黄煎方治邪热伤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惊恐。
生地黄 淡竹叶 生姜 车前草 干蓝(各切一升) 丹参 玄参(各四两) 茯苓(二两) 石膏(五两) 赤蜜(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名曰肝胆俱实
肝虚寒∶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
补肝汤方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痈,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
甘草 桂心 山茱萸(各一两(《千金翼》作乌头) 细辛 桃仁(《千金翼》作蕤仁) 柏子仁 茯苓 防风(各二两) 大枣(二十四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补肝散
治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KT KT 昏,风泪出,见物不审,而逆风寒偏甚,消食破气止泪方。

山茱萸 桂心 薯蓣 天雄 茯苓 人参(各五分) 川芎 白术 独活 五加皮 大黄(各七分) 防风 干姜 丹参 浓朴 细辛 桔梗(各一两半) 甘菊花 甘草(各一两)贯众(半两) 橘皮(三分) 陈麦曲 大麦 (各一升)
上二十三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后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补肝酒治肝虚寒,或高风眼泪等杂病,酿松膏酒方。

松脂十斤细锉,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细细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脂尽更水煮如前,烟尽去,火停冷,脂当沉下,取一斤,酿米一石、水七斗、好曲末二斗,如家常酿酒法,仍冷下饭,封一百日,脂、米、曲并消尽,酒香满一室,细细饮之
又方 取枸杞子捣碎,先纳绢袋中,率一斗枸杞子、二斗酒渍讫,密封泥瓮勿泄,曝干,天?
防风补煎方治肝虚寒,目KT KT 视物不明,谛视生花。
防风 细辛 川芎 白藓皮 独活 甘草(各三两) 橘皮(二两) 大枣(三七枚) 甘竹叶(?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两沸,分四服,日三夜一,若五六月以燥器贮,冷水藏之。
槟榔汤方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
槟榔(二十四枚) 母姜(七两) 附子(七枚)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两) 桔梗 白术(各四两) 吴茱萸(五两)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若气喘者,加川芎三两,半夏四两,甘草二两。
肝虚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三七壮。
肝胆俱虚∶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如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名曰肝胆俱虚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肝脏·肝虚实第二

本节主要讨论肝脏的虚实病症,包括脉象、方剂和灸法。分为肝实热、肝胆俱实、肝虚寒、肝胆俱虚四类病症,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和灸法。


肝实热

脉象与症状
左手关脉阴实,属于足厥阴肝经。症状表现为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气息急促如发怒状,称为肝实热。

治疗方剂
1. 竹沥泄热汤
组成:竹沥、麻黄、石膏、生姜、芍药、大青、栀子仁、升麻、茯苓、玄参、知母、生葛。
用法:将药物煎煮后加入竹沥,分三次服用。若需通利,可加芒硝,去芍药,加生地黄。
功效:清肝泄热,用于肝实热引起的喘逆、闷恐、目视不明、狂悸等症状。

  1. 前胡汤
    组成:前胡、秦皮、细辛、栀子仁、黄芩、升麻、蕤仁、决明子、苦竹叶、车前叶、芒硝。
    用法:煎煮后分三次服用。
    功效:泻肝清热,用于肝实热引起的目痛、胸满、气急等症状。

  2. 防风煮散
    组成:防风、茯苓、葳蕤、白术、橘皮、丹参、细辛、甘草、升麻、黄芩、大枣、射干、酸枣仁。
    用法:将药物制成粗散,煎煮后分次服用。
    功效:清肝安神,用于肝实热引起的梦怒、虚惊等症状。

  3. 远志煮散
    组成:远志、射干、杏仁、大青、茯神、葛根、甘草、麦门冬、芍药。
    用法:煎煮后分次服用。
    功效:清肝解郁,用于肝邪热引起的言语反常、情绪不稳等症状。

  4. 地黄煎
    组成:生地黄、淡竹叶、生姜、车前草、干蓝、丹参、玄参、茯苓、石膏、赤蜜。
    用法:煎煮后加入蜂蜜,分次服用。
    功效:养阴清热,用于邪热伤肝引起的悲怒、惊恐等症状。


肝胆俱实

脉象与症状
左手关脉阴阳俱实,属于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症状表现为胃胀、呕逆、食不消,称为肝胆俱实。


肝虚寒

脉象与症状
左手关脉阴虚,属于足厥阴肝经。症状表现为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情绪低落,女性月经不利、腰腹痛,称为肝虚寒。

治疗方剂
1. 补肝汤
组成:甘草、桂心、山茱萸、细辛、桃仁、柏子仁、茯苓、防风、大枣。
用法:煎煮后分三次服用。
功效:温肝补虚,用于肝气不足引起的胁下满、筋急、四肢厥冷、心腹痛等症状。

  1. 补肝散
    组成:山茱萸、桂心、薯蓣、天雄、茯苓、人参、川芎、白术、独活、五加皮、大黄、防风、干姜、丹参、厚朴、细辛、桔梗、甘菊花、甘草、贯众、橘皮、陈麦曲、大麦。
    用法:制成散剂,用酒送服。
    功效:温肝散寒,用于肝虚寒引起的胁痛、目昏、风泪等症状。

  2. 补肝酒
    组成:松脂、米、曲。
    用法:酿制成酒,细细饮用。
    功效:温肝补虚,用于肝虚寒或高风眼泪等杂病。

  3. 防风补煎
    组成:防风、细辛、川芎、白藓皮、独活、甘草、橘皮、大枣、甘竹叶。
    用法:煎煮后加入蜂蜜,分次服用。
    功效:温肝明目,用于肝虚寒引起的视物不明、目生花等症状。

  4. 槟榔汤
    组成:槟榔、母姜、附子、茯苓、橘皮、桂心、桔梗、白术、吴茱萸。
    用法:煎煮后分三次服用。
    功效:温肝散寒,用于肝虚寒引起的胁痛、胀满、目昏等症状。

灸法
肝虚目不明,可灸肝俞穴二百壮,小儿酌情灸三七壮。


肝胆俱虚

脉象与症状
左手关脉阴阳俱虚,属于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症状表现为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称为肝胆俱虚。


总结

本节详细描述了肝脏的虚实病症及其治疗方法。肝实热主要表现为热象,治疗以清热泻肝为主;肝虚寒主要表现为寒象,治疗以温肝补虚为主。肝胆俱实和肝胆俱虚则分别表现为肝胆两经的实证和虚证,治疗需兼顾肝胆两经。同时,灸法作为一种外治法,也被用于肝虚寒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