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方·肺痈第七
  (论一首 方六首)
论曰∶病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属肺痈,虚者属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问曰∶病者咳逆,师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已成则难治。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师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不应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唾有脓血。
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

桔梗汤
治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是为肺痈方。

桔梗(三两,《集验方》用二两,《古今录验方》用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脓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两半。
  泻肺汤治肺痈喘不得卧方。
葶苈(三两为末) 大枣(二十枚)
上二味 咀,以水二升先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二方寸匕,煮取七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至三四剂。治肺痈胸胁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宜先进小青龙汤,却服前药。(小青龙汤方见前第九卷伤寒门。)

皂荚丸治肺痈初起,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大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黄昏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者方。
黄昏手掌大一块,是合昏皮也。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苇茎汤方薏苡仁 瓜瓣(各半升) 桃仁(三十枚) 苇茎(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 ?
上四味 咀,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痈吐涎沫不止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皂荚(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论肺痈与肺痿

原文:
论曰∶病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属肺痈,虚者属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问曰∶病者咳逆,师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已成则难治。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师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不应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唾有脓血。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

翻译与解释:
论述说:病人咳嗽并咳出脓血,脉象数而有力的属于肺痈,脉象虚弱的属于肺痿。如果咳嗽时口中自然有津液,舌苔滑润,这是外感风寒,不是肺痿。如果口中干燥,咳嗽时胸中隐隐作痛,脉象反而滑数,这是肺痈。有人问:病人咳嗽气逆,医生通过脉象如何判断是肺痈,且认为咳出脓血后会死亡,后来果然咳出脓血而死。这种脉象属于哪一类,如何区分?老师说:寸口脉微而数,微表示有风,数表示有热;微则出汗,数则恶寒。风邪侵入卫气,呼气不畅。热邪侵入营气,吸气不畅。风邪损伤皮毛,热邪损伤血脉,风邪停留于肺,病人就会咳嗽,口干、气喘、胸闷,咽喉干燥但不渴,常咳出浊沫,时常感到寒战,热邪经过之处,血液凝滞,形成痈脓,咳出的脓血像米粥一样,初期可以救治,脓已经形成则难以治疗。寸口脉数而趺阳脉紧,寒热相搏,因此寒战而咳嗽,趺阳脉浮缓,胃气正常,这是肺痈。老师说:寒战发热,寸口脉滑而数,病人饮食起居正常,这是痈肿病,医生误以为是伤寒而治疗,不会有效。如何知道有脓?脓在何处,如何辨别?老师说:假设脓在胸中就是肺痈,脉象数,咳嗽并咳出脓血。如果脓未形成,脉象紧数,紧象消失后只剩数象,说明脓已经形成。

桔梗汤

原文:
桔梗汤
治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是为肺痈方。
桔梗(三两,《集验方》用二两,《古今录验方》用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脓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两半。

翻译与解释:
桔梗汤用于治疗咳嗽、胸中满闷、寒战、脉数、咽喉干燥但不渴、时常咳出腥臭的浊唾,长期咳出像米粥一样的脓血,这是肺痈的方剂。
桔梗(三两,《集验方》用二两,《古今录验方》用一两) 甘草(二两)
将这两味药切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去渣,分两次服用,服用后一定会咳出脓血。(另一版本有款冬花一两半。)

泻肺汤

原文:
泻肺汤治肺痈喘不得卧方。
葶苈(三两为末) 大枣(二十枚)
上二味 咀,以水二升先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二方寸匕,煮取七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至三四剂。治肺痈胸胁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宜先进小青龙汤,却服前药。(小青龙汤方见前第九卷伤寒门。)

翻译与解释:
泻肺汤用于治疗肺痈引起的喘息不能平卧。
葶苈(三两研末) 大枣(二十枚)
将这两味药切碎,先用二升水煮枣,取二升,去掉枣后加入葶苈二方寸匕,煮取七合,一次性服完,每三天服一剂,可以服用三到四剂。用于治疗肺痈引起的胸胁胀满,全身及面部浮肿,鼻塞流清涕,闻不到香臭,咳嗽气逆,喘息声急促,应先服用小青龙汤,然后再服用此药。(小青龙汤方见前第九卷伤寒门。)

皂荚丸

原文:
皂荚丸治肺痈初起,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大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翻译与解释:
皂荚丸用于治疗肺痈初起,咳嗽气逆,时常咳出浊唾,只能坐着不能平卧。
皂荚八两研末,用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用大枣膏和汤送服,每次服三丸,白天三次,晚上一次。(《必效方》用酥油炙皂荚。)

黄昏汤

原文:
黄昏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者方。
黄昏手掌大一块,是合昏皮也。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翻译与解释:
黄昏汤用于治疗咳嗽伴有轻微发热、烦躁、胸闷,胸心部位皮肤粗糙,这是肺痈的方剂。
黄昏(手掌大的一块,即合昏皮)切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分两次服用。

苇茎汤

原文:
苇茎汤方薏苡仁 瓜瓣(各半升) 桃仁(三十枚) 苇茎(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 ?
上四味 咀,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翻译与解释:
苇茎汤方:薏苡仁、瓜瓣(各半升)、桃仁(三十枚)、苇茎(切二升,用二斗水煮取五升,去渣)。
将这四味药切碎,放入苇汁中煮取二升,每次服一升,服用后应会咳出脓血。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原文: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痈吐涎沫不止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皂荚(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翻译与解释: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用于治疗肺痈引起的吐涎沫不止。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皂荚(一两)、大枣(十五枚)
将这五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次服用。

总结

该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了肺痈与肺痿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肺痈主要表现为咳嗽、咳脓血、胸痛、脉数等,治疗方剂包括桔梗汤、泻肺汤、皂荚丸、黄昏汤、苇茎汤和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这些方剂主要通过清热、化痰、排脓、止咳等作用来治疗肺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