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方·肾劳第三

(论一首 方五首)

论曰∶凡肾劳病者,补肝气以益之,肝旺则感于肾矣。人逆冬气,则足少阴不藏。肾气沉浊,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关格,病则生矣。
栀子汤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未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栀子仁 芍药 通草 石苇(各三两) 石膏(五两) 滑石(八两) 子芩(四两) 生地 榆白皮 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黄根粉治肾劳热,阴囊生疮方。
麻黄根 石硫黄(各三两) 米粉(五合)
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

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

丹参 牛膝 葛根 杜仲 干地黄 甘草 猪苓(各二两半) 茯苓 远志 子芩(各一两十八铢) 五加皮 石膏(各三两) 羚羊角 生姜 橘皮(各一两) 淡竹茹(鸡子大)
上十六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三升,煮两方寸匕,绵裹之时时动,取八合为一服,日二治虚劳,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短气,漏溢泻下,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随落方(随一作堕)∶
萆 麦冬 生地 桂心 杜仲 枣肉(各一升上六味 咀,以酒一斗五升,渍三宿,出曝干复渍,候酒尽取干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二。

治肾劳虚冷,干枯忧恚内伤,久坐湿地则损肾方∶

秦艽 牛膝 川芎 防风 桂心 独活 茯苓(各四两) 干姜(一作干地黄) 麦冬 地骨皮(各三两) 侧子 杜仲(各五两) 石斛(六两) 丹参(八两) 五加皮(十两) 薏苡仁(一两) 大麻子(二升)
上十七味 咀,以酒二斗渍七日,每服七合,日三服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肾脏方·肾劳第三

论曰:凡是肾劳病的人,应该通过补肝气来调理,因为肝气旺盛会影响到肾。如果人在冬季违背了养生的原则,就会导致足少阴肾经的气血不藏。肾气沉浊,顺应自然规律则生机勃勃,违背则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顺应则健康,违背则紊乱;如果反顺为逆,就会形成“关格”,疾病就会产生。

栀子汤:用于治疗肾劳实热,症状包括小腹胀满、小便黄赤、尿量少且次数多、尿道疼痛、阴囊生疮。
配方:栀子仁、芍药、通草、石苇(各三两)、石膏(五两)、滑石(八两)、子芩(四两)、生地、榆白皮、淡竹叶(切各一升)。
制法:将以上十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渣后分三次服用。

麻黄根粉:用于治疗肾劳热,阴囊生疮。
配方: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
制法:将以上三味药研磨成粉,用棉絮包裹后像平常使用粉剂一样涂抹在疮口上,粉湿了就再涂抹。

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
配方:丹参、牛膝、葛根、杜仲、干地黄、甘草、猪苓(各二两半)、茯苓、远志、子芩(各一两十八铢)、五加皮、石膏(各三两)、羚羊角、生姜、橘皮(各一两)、淡竹茹(鸡子大)。
制法:将以上十六味药研磨成粗散,用三升水煮两方寸匕,用棉布包裹,时时搅拌,取八合为一服,每日两次。

治虚劳,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短气,漏溢泻下,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随落方
配方:萆薢、麦冬、生地、桂心、杜仲、枣肉(各一升)。
制法:将以上六味药切碎,用一斗五升酒浸泡三宿,取出晒干后再浸泡,直到酒尽,取出晒干后研磨成粉,饭后用酒服用方寸匕,每日两次。

治肾劳虚冷,干枯忧恚内伤,久坐湿地则损肾方
配方:秦艽、牛膝、川芎、防风、桂心、独活、茯苓(各四两)、干姜(或干地黄)、麦冬、地骨皮(各三两)、侧子、杜仲(各五两)、石斛(六两)、丹参(八两)、五加皮(十两)、薏苡仁(一两)、大麻子(二升)。
制法:将以上十七味药切碎,用二斗酒浸泡七天,每次服用七合,每日三次。

解释

  1. 肾劳:指肾脏功能过度劳累或受损,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腰酸背痛、小便异常、阴囊生疮等。
  2. 补肝气以益肾: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肝气旺盛可以促进肾气的恢复。
  3. 关格:中医术语,指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的严重病症。
  4. 栀子汤: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利尿通淋,适用于肾劳实热的症状。
  5. 麻黄根粉:外用药物,用于治疗阴囊生疮,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6. 煮散方:内服药物,用于治疗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等症状,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7. 虚劳方:用于治疗虚劳引起的阴阳失调、伤筋损脉等症状,具有滋阴补肾、调和阴阳的作用。
  8. 肾劳虚冷方:用于治疗肾劳虚冷、干枯忧恚内伤等症状,具有温肾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这些方剂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通过调理肝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手段来治疗肾劳及其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