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方·骨极第五

(论一首 方一首 灸法二首)

论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又曰∶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 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风。风历骨,故曰骨极。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其气衰则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咳唾甚。若气阳,阳则实,实则热,热则面色 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 ,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须精别阴阳,审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善治病者,始于皮肤筋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
扁鹊云∶骨绝不治, 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

三黄汤治骨极,主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方。

大黄(切,别渍水一升) 黄芩(各三两) 栀子(十四枚) 甘草(一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先煮黄芩、栀子、甘草,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黄,又煮两沸,下芒硝,分三服。
  灸法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俞,随年壮。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
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又曰∶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 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风。风历骨,故曰骨极。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其气衰则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咳唾甚。若气阳,阳则实,实则热,热则面色 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 ,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须精别阴阳,审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善治病者,始于皮肤筋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

翻译与解释:
“骨极”是指与肾脏相关的疾病。肾脏与骨骼有密切的联系,骨骼的健康与肾脏的功能息息相关。如果在冬季生病,可能会引发“骨痹”(骨骼的痹痛),如果骨痹不愈,再受到外邪的侵袭,病邪会深入肾脏,表现为耳鸣、面色发黑等症状。如果肾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骨极”,表现为牙齿疼痛、手足疼痛、无法长时间站立、关节屈伸不利、身体麻木、脑髓酸软等症状。如果在冬季的壬癸日(古代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两天)受到风邪侵袭,可能会引发“肾风”,风邪侵入骨骼,因此称为“骨极”。

如果肾气偏阴,阴气过盛会导致虚寒,表现为面部浮肿、面色晦暗、腰脊疼痛、无法久立、关节屈伸不利。如果肾气衰弱,可能会导致头发脱落、牙齿干枯、腰背疼痛,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咳嗽和吐痰。如果肾气偏阳,阳气过盛会导致实热,表现为面色发红、膀胱不通、牙齿和脑髓疼痛、手足麻木、耳鸣、面色发黑等症状,这些都是“骨极”的严重表现。

治疗时需要仔细辨别阴阳,判断病邪的性质,了解病变的部位,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善于治病的医生,会在病邪刚刚侵入皮肤和筋脉时就开始治疗,如果病邪已经深入脏腑,则治疗难度大增,患者可能已经处于半死状态。


原文:
扁鹊云∶骨绝不治, 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

翻译与解释:
扁鹊曾说:如果骨骼极度衰弱,无法治疗,表现为剧烈疼痛、无法屈伸,患者可能在十天内死亡。骨骼与足少阴肾经相对应,如果少阴肾经的气血衰竭,骨骼会变得干枯,头发失去光泽,骨骼会先于其他器官衰竭。


原文:
三黄汤治骨极,主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方。

翻译与解释:
“三黄汤”用于治疗“骨极”,尤其是由肾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面色焦枯发黑、耳鸣、虚热等症状。

方剂组成与用法:
- 大黄(切碎,另用水浸泡一升)
- 黄芩(三两)
- 栀子(十四枚)
- 甘草(一两)
- 芒硝(二两)

将以上五味药材切碎,加水四升,先煮黄芩、栀子、甘草,煮至剩一升五合,去渣,加入大黄,再煮两沸,最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原文:
灸法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俞,随年壮。

翻译与解释:
灸法:
1. 如果腰背活动不便,筋脉挛缩、痹痛,虚热闭塞,可以灸第二十一椎(即腰椎第二十一节)两侧,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的位置,灸的次数与患者的年龄相同(即“随年壮”)。
2. 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身体虚弱,可以灸小肠俞穴,灸的次数与患者的年龄相同。


总结

“骨极”是古代中医理论中与肾脏和骨骼相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牙齿疼痛、手足麻木、腰背疼痛等症状。治疗时需要根据阴阳虚实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剂和灸法。三黄汤用于治疗肾热引起的骨极,灸法则用于缓解腰背疼痛和小便不利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