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腑方·胆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间下,贮水、精汁二合(《难经》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刚能柔,目下窠大,其胆乃横。凡脑、胆、髓、骨、脉、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若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甲乙》作神)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趾间,或刺三毛中。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若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趾本节后一寸是。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仲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见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刺阳陵泉。若善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刺三里以下,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也。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于胆,肝咳不已则呕胆汁。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甲乙》云梦斗讼自刳。)
肝应筋。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软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败者胆结。
扁鹊云∶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表清里浊,其病若实。极则伤热,热则惊动精神而不守,卧起不定。若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发于玄水,其根在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方见治水篇中。)
胆有病则眉为之倾,病患眉系倾者七日死。
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面微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 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则人迎大一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胆腑方·胆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述:胆腑与肝脏关系密切,肝脏与胆腑的气机相互关联。胆腑是中清之腑(《难经》称胆为清净之腑,《甲乙经》称胆为中精之腑),被称为“将军”,负责决断和协调。胆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位于肝脏的短叶之间,储存水和精汁二合(《难经》称三合)。胆能表现愤怒和喜悦,刚强与柔和。如果目下的凹陷较大,说明胆气横逆。脑、胆、髓、骨、脉、女子胞这六者,是由地气所生,都藏于阴而象征于地,因此它们的功能是藏而不泻,被称为“奇恒之腑”。而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由天气所生,其气象天,因此它们的功能是泻而不藏,被称为“传化之腑”,它们不能长久保留物质,而是负责传输和排泄。五脏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因此五脏是满而不实;六腑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因此六腑是实而不满。这是因为水谷进入口中时,胃是实的而肠是虚的;食物进入肠时,肠是实的而胃是虚的,所以称为“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左手关上阳绝者:如果左手关脉的阳脉断绝,说明胆脉不存在。患者会感到膝盖疼痛,口中苦,眼睛眯着容易害怕,像见到鬼一样,常常惊恐,力量不足。治疗方法是针刺足厥阴经的阴脉,位置在足大趾之间,或者针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如果左手关脉的阳脉实,说明胆实。患者会感到腹中不适,身体感觉不安。治疗方法是针刺足少阳经的阳脉,位置在足上第二趾本节后一寸处。

胆病者:胆病患者常常叹息,口苦,呕吐宿食,心中恐惧,像被人追捕一样,咽喉不适,频繁吐唾沫。在足少阳经的起点和终点处,如果发现脉象陷下,可以用灸法治疗。如果有寒热症状,可以针刺阳陵泉。如果患者频繁呕吐,口苦,长叹息,心中恐惧,像被人追捕一样,说明邪气在胆,逆气在胃。胆液上逆则口苦,胃气上逆则呕吐苦汁,称为“呕胆”。治疗方法为针刺足三里以降胃气,针刺足少阳经的血络以闭胆气,调整虚实,祛除邪气。

胆胀者:胆胀的患者会感到胁下疼痛和胀满,口苦,频繁叹息。

肝前受病移于胆:如果肝脏的病变转移到胆,患者会咳嗽不止,甚至呕吐胆汁。

厥气客于胆:如果厥气侵入胆,患者会梦见争斗和诉讼(《甲乙经》称梦见争斗和自刎)。

肝应筋:肝脏与筋相应。指甲厚且颜色黄的人胆厚;指甲薄且颜色红的人胆薄;指甲坚硬且颜色青的人胆急;指甲柔软且颜色红的人胆缓;指甲直且颜色白无纹的人胆直;指甲不好且颜色黑多破损的人胆结。

扁鹊云: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为表里关系,表清里浊。如果胆病实证极盛,会伤及热,导致精神不安,卧起不定。如果胆病虚证极盛,会伤及寒,导致恐惧、头晕,不能独卧。胆病会引发玄水,其根源在胆,症状从头面开始肿起,逐渐肿至足部(具体治疗方法见治水篇)。

胆有病则眉为之倾:如果胆有病,眉毛会倾斜。如果患者的眉毛倾斜,七日内可能会死亡。

足少阳之脉:足少阳经脉的病变会导致口苦,频繁叹息,心胁疼痛,不能翻身,严重时面色如尘,皮肤无光泽,足外反热,称为“阳厥”。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的病,症状包括头痛、额角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寒战、疟疾、胸中胁肋痛、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能活动。如果脉象盛,人迎脉会明显增大。

解释

  1. 胆腑的功能:胆与肝关系密切,负责决断和协调,储存胆汁,参与消化。胆的功能与情绪、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2. 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奇恒之腑(脑、胆、髓、骨、脉、女子胞)的功能是藏而不泻,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功能是泻而不藏。
  3. 胆病的表现:胆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口苦、叹息、呕吐、恐惧、胁痛等,治疗多通过针刺足少阳经或足厥阴经来调节。
  4. 脉象与胆病:通过脉象可以判断胆的虚实,阳绝或阳实分别代表胆脉的异常,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5. 胆与肝的关系:胆与肝互为表里,胆病常与肝病相关,治疗时需要兼顾肝与胆的调理。
  6. 胆病的预后:胆病严重时,眉毛会倾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提示胆病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