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弦为少阳,缓为阳明,洪为太阳,三阳也。微为少阴,迟为厥阴,沉为太阴,三阴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凡脉浮、滑、长者,阳也。沉、涩、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言病之逆顺也。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云∶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谓阴阳虚实之意也。 凡脉浮、大、数、动、长、滑,阳也。沉、涩、弦、弱、短、微,阴也。阳病见阴脉者,逆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即吐,阴微即下。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根据阴阳察病也。 又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但浮而速。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 呼为表属腑,吸为里属脏。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 呼吸不足,胸中短气。 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浮自下。(《脉经》作阴微。) 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烦扰,而不得眠。 阳芤吐血(《脉经》作阳数则吐血。) 阴芤下血(《脉经》作阴涩则下血)。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不通一作并),臂不能举。(《巢氏病源》作臂偏不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人有三虚三实者,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濡者,虚。牢者,实也。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诸者为虚,不言者为实。
缓者为虚,急者为实也。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痢注前后,饮食不入,为五虚也。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原文翻译:

《脉法·阴阳表里虚实第八》主要讨论了脉象的阴阳、表里、虚实属性,以及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疾病的顺逆和预后。以下是该段内容的翻译和解释:

  1. 脉象的阴阳分类

    • 弦脉属于少阳,缓脉属于阳明,洪脉属于太阳,这三种脉象属于三阳。
    • 微脉属于少阴,迟脉属于厥阴,沉脉属于太阴,这三种脉象属于三阴。
  2. 脉象的组合

    • 脉象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也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这里提到的“六脉俱动”并不是指寸口有六种脉象同时出现,而是指浮、沉、长、短、滑、涩这六种脉象。
    • 浮、滑、长脉属于阳脉;沉、涩、短脉属于阴脉。
    • 例如,一阴一阳的脉象是沉而滑,一阴二阳的脉象是沉滑而长,一阴三阳的脉象是浮滑而长,偶尔沉一下。
    • 一阳一阴的脉象是浮而涩,一阳二阴的脉象是长而沉涩,一阳三阴的脉象是沉涩而短,偶尔浮一下。
  3. 阴阳虚实的判断

    • 如果浮脉较弱,沉脉较强,称为阴盛阳虚;如果沉脉较弱,浮脉较强,称为阳盛阴虚。
    • 浮、大、数、动、长、滑脉属于阳脉;沉、涩、弦、弱、短、微脉属于阴脉。
    • 阳病出现阴脉是逆证,预后较差;阴病出现阳脉是顺证,预后较好。
  4. 寸口脉的阴阳分布

    • 关前(寸部)为阳,关后(尺部)为阴。
    • 阳脉数则可能呕吐,阴脉微则可能腹泻。
    • 阳脉弦则头痛,阴脉弦则腹痛。
  5. 尺脉与寸脉的关系

    • 尺脉为阴,通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通常浮而速。
    •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者,预后极差。
  6. 呼吸与阴阳的关系

    • 呼气为表,属腑;吸气为里,属脏。
    • 阳微则呼气不足,阴微则吸气不足。
    • 呼吸不足会导致胸中短气。
  7. 脉象与症状的关系

    • 弱脉在关部,濡脉在巅部,微脉在上,涩脉在下。
    • 微脉表示阳气不足,可能出现发热出汗;涩脉表示血虚,可能出现寒厥。
    • 腑脉为阳,主热;脏脉为阴,主寒。
    • 阳微则出汗,阴浮则腹泻。
  8. 脉象与具体症状

    • 阳数则口生疮,阴数加微则恶寒、烦扰、失眠。
    • 阳芤则吐血,阴芤则下血。
    • 无阳则厥冷,无阴则呕吐。
  9. 寸口脉的具体表现

    •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称为阳中之阳,症状为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 寸口脉沉细者,称为阳中之阴,症状为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
    • 尺脉沉细者,称为阴中之阴,症状为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 尺脉滑而浮大者,称为阴中之阳,症状为小腹痛满、不能排尿、排尿时阴中痛、大便亦然。
    •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称为阴干阳,症状为两胫重、小腹引腰痛。
    • 寸口壮大,尺中无有,称为阳干阴,症状为腰背痛。
  10. 虚实的分类

    • 脉之虚实:濡脉为虚,牢脉为实。
    • 病之虚实: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诸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 诊之虚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11. 虚实的定义

    • 邪气盛则为实,精气夺则为虚。
    • 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痢、饮食不入。

解释:

该段内容主要从脉象的阴阳、表里、虚实属性出发,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疾病的性质、顺逆和预后。脉象的阴阳分类是中医脉诊的基础,通过脉象的浮沉、长短、滑涩等特征,可以判断疾病的阴阳盛衰、表里关系以及虚实状态。

  • 阴阳:脉象的阴阳属性反映了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阳脉通常表现为浮、大、数、动、长、滑,阴脉则表现为沉、涩、弦、弱、短、微。阳病见阴脉或阴病见阳脉,可以判断疾病的顺逆和预后。

  • 表里:寸口脉的关前(寸部)为阳,关后(尺部)为阴,通过寸口脉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在表在里的位置。

  • 虚实:脉象的虚实反映了邪气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盛则为实,精气夺则为虚。通过脉象的濡、牢、缓、急等特征,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状态。

该段内容还结合具体症状,进一步说明了不同脉象与疾病表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