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论·论大医习业第一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白话文翻译:

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医”,必须精通《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等经典医书,还要熟悉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医家的经方。此外,还需要深入理解阴阳禄命、各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等术数知识,并且要熟练掌握这些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大医”。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如同在黑夜中盲目行走,随时可能跌倒摔伤。

接下来,必须熟读这些医方,深入思考其中的奥妙,用心钻研,才能与医道之人进行交流。此外,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书籍。为什么呢?如果不读五经,就不知道仁义之道;不读三史,就不知道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的著作,遇到事情就无法默记于心;不读《内经》,就不知道慈悲喜舍的德行;不读《庄子》和《老子》,就无法顺应自然,体察天地运行的规律,容易陷入吉凶禁忌的困扰,处处碰壁。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等知识,也需要深入探究。如果能够全面学习这些内容,那么在医道上就不会有任何障碍,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解释:

这段文字出自《千金方》的“诸论·论大医习业第一”,主要阐述了成为一名“大医”所需具备的知识和素养。作者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医”,仅仅掌握医学经典是不够的,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术数、天文等。这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需要理解自然规律、社会伦理和人的本性。

  1. 医学经典:作者列举了《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等经典医书,强调掌握这些经典是成为“大医”的基础。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经络穴位、药物配伍等内容。

  2. 术数知识:作者提到阴阳禄命、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等术数知识,认为这些内容与医学密切相关,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变化和疾病的成因。

  3. 广泛涉猎:作者强调,医生不仅要精通医学,还要广泛阅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内经》、《庄子》、《老子》等书籍,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哲学思维和历史视野。这种“博学”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医者仁心”的理念。

  4. 自然规律:作者提到五行休王、七曜天文等知识,认为医生需要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做到“天人相应”。

  5. 尽善尽美:最后,作者指出,只有全面学习这些知识,才能在医道上无所滞碍,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这段文字不仅强调了医学知识的广博和精深,还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生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