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可不谨以察之,而自防虑也。
古来医人,皆相嫉害。扁鹊为秦太医令李酰所害,即其事也。一医处方,不得使别医和合,脱或私加毒药,令人增疾,渐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须慎之,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
夫百病之本,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 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 折、痈肿恶疮、痔 瘤瘿,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根据端绪以取之。又有冷热劳损,伤饱房劳,惊悸恐惧,忧恚怵惕,又有产乳落胎,堕下瘀血,又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此皆病之根源,为患生诸枝叶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向医说,男女长幼之病,有半与病源相附会者,便可服药也。男子者,众阳所归,常居于燥。阳气游动,强力施泄,便成劳损。
损伤之病,亦以众矣。若比之女人,则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以上,则有月事。月事来日得风冷湿热、四时之病相协者,皆自说之。不尔与治误相触动,更增困也。处方者,亦应问之。
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
世有少盛之人,不避风湿,触犯禁忌,暴竭精液,虽得微疾,皆不可轻以利药下之。一利大重,竭其精液,困滞着床,动经年月也。凡长宿病,宜服利汤,不须尽剂,候利之足则止。病源未除者,于后更合耳。稍有气力堪尽剂,则不论也。
病源须服利汤取除者,服利汤后,宜将丸散时时助之。
凡病服利汤得瘥者,此后慎不中服补汤也。若得补汤,病势还复成也,更重泻之,则其人重受弊也。若初瘥,气力未甚平复者,但消息之,须服药者,当以平药和之。夫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气力未衰,欲将补益。冷热随宜丸散者,可先服利汤,泻除胸腹中壅积痰实,然后可服补药也。夫极虚劳应服补汤者,不过三剂即止。若治风病应服治风汤者,皆非三五剂可知也。自有滞风洞虚,即服十数剂,乃至百余日可瘥也。故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法律礼乐,莫不由人。
人始生,先成其精,精成而脑髓生。头圆法天,足方象地,眼目应日月,五脏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为中极。大肠长一丈二尺,以应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以应二十四气;身有三百六十五络,以应一岁;人有九窍,以应九州;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刑德,人有爱憎;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所以服食五谷不能将节,冷热咸苦更相抵触,共为攻击,变成疾病。凡医诊候,固是不易,又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辨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助四旁,善者不见,死则归之,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塞,犹如醉人。四季运转,周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源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
白话文翻译
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
天地之间,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使得万物得以生长,人体也通过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形成五脏(心、肝、脾、肺、肾)。经络、脏腑、穴位之间,阴阳相互贯通,玄妙幽深,变化无穷。
《易经》中说:“如果不是天下最深邃的道理,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观察现在的医生,他们不深入研究经典的精髓,而是各自继承家传技艺,始终遵循旧有的方法。他们看病时,只注重口头的应对,短时间内就开出药方,诊脉时只按寸口而不及尺脉,握手而不及足部,人迎、趺阳、三部脉象也不参考,脉搏跳动次数不足五十次,短期内的病情变化无法准确判断,九候脉象也没有大致了解,甚至连明堂、阙庭等重要部位都不观察,这就像是透过竹管看天一样。想要通过这样的诊断来判断生死,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都是医生应该深刻警惕的,病人也应该谨慎观察,自我防范。
自古以来,医生之间常常相互嫉妒和陷害。扁鹊就是被秦国的太医令李酰所害的。一个医生开的药方,不能让其他医生参与调配,因为如果有人在药中私自加入毒药,就会使病人的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必须特别谨慎,宁可不服药,也不能让庸医相互嫉妒,害人性命,这是非常可悲的。
各种疾病的根源,包括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骨折、痈肿、恶疮、痔疮、瘤瘿,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以及虫蛇蛊毒所伤,这些都是疾病的大致分类,其中还有许多变化和细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治疗。此外,还有冷热劳损、伤饱房劳、惊悸恐惧、忧恚怵惕,以及产乳、落胎、堕下瘀血,还有贪图服用五石散以求房中之乐。这些都是疾病的根源,会引发各种病症。必须了解疾病的本末,医生在诊断时,男女长幼的病情有一半与病源相符的,就可以服药。男子阳气旺盛,常居于干燥环境,如果阳气过度消耗,就会导致劳损。
损伤的疾病也有很多,但相比女子,男子更容易治愈。女子十四岁以上就有月经,如果月经期间受到风冷湿热、四时之病的影响,病情会更加复杂,必须特别注意。医生在开药时,也要询问这些情况。
用药要根据地域的不同来调整。江南和岭南地区气候湿热,人的肌肤薄脆,腠理疏松,用药要轻省。关中河北地区气候干燥,人的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要重一些。
世上有一些年轻力壮的人,不避风寒湿邪,触犯禁忌,过度消耗精液,即使得了小病,也不能轻易用泻药来治疗。一旦泻药过重,会耗尽精液,导致病情加重,长期卧床不起。对于长期患病的病人,适合服用泻药,但不必全部服完,等到泻得足够时就停止。如果病源未除,可以之后再服用。如果病人稍有气力,可以服完药剂,则不必考虑。
如果病源需要通过泻药来去除,服用泻药后,应该用丸散来辅助治疗。
凡是服用泻药后病情好转的,之后要谨慎,不要再服用补药。如果服用补药,病情可能会复发,再次泻药时,病人会更加虚弱。如果病情刚刚好转,气力尚未完全恢复,只需调养,需要服药时,应该用平和的药物来调和。对于长期患病的病人,如果还能行走,气力未衰,想要补益,可以根据冷热情况服用丸散,但应该先服用泻药,清除胸腹中的痰实,然后再服用补药。对于极度虚劳的病人,服用补药不应超过三剂。如果是治疗风病,服用治风汤剂,可能需要三五剂以上,甚至上百天才能痊愈。所以说,实症要泻,虚症要补。
天地之间,阴阳之中,人是最宝贵的。人禀受天地中和之气,法律礼乐都是由人制定的。
人出生时,先形成精,精形成后脑髓生。头圆象征天,足方象征地,眼目象征日月,五脏象征五星,六腑象征六律,以心为中极。大肠长一丈二尺,象征十二时辰;小肠长二丈四尺,象征二十四节气;身体有三百六十五络,象征一年;人有九窍,象征九州;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刑德,人有爱憎;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因此,如果饮食五谷不节制,冷热咸苦相互抵触,就会引发疾病。医生诊断病情本来就不容易,通过询问来了解病情的深浅,才算是巧医。张仲景说:“凡是调和汤药、针灸的方法,都应该仔细思考,必须通晓十二经脉,辨别三百六十个穴位,了解营卫之气的运行,知道病在何处,治疗方法不可不通。”古代的上医通过观察面色,色脉与形体必须相符,如果黑色覆盖红色,病人会死亡,红色覆盖青色,病人会康复。中医通过听声音,声音与五音相符,火听到水声,会感到烦闷干惊;木听到金声,会感到恐惧。脾属土,生育万物,辅助四方,健康时不易察觉,死亡时则归于土,脾过盛则四肢无力,脾不足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塞,如同醉人。四季运转,周而复始。下医通过诊脉,了解病源,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的微妙变化,这才是妙手。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了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文章首先指出,人体的健康与天地五行、阴阳变化密切相关,医生必须深入研究经典,不能仅凭经验或家传技艺来治病。接着,文章列举了各种疾病的根源和分类,强调了了解病源的重要性,并指出男女在治疗上的差异。
文章还强调了用药要根据地域、气候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泻药和补药的使用,文章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即实症要泻,虚症要补,并且要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文章通过比喻和象征,强调了人在天地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通晓经络、穴位、营卫之气等基本知识,才能做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