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上·灸例第六
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
人有老少,身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根据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根据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皆临时消息之。《明堂本经》云∶
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曹氏灸法,有百壮者,有五十壮者,《短剧》诸方亦皆有此。
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凡初生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屎大。 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以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气在腰,老妪四十以上,气在乳,是以丈夫先衰于下,妇人先衰于上。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病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伤神,或使阳精玄熟,令阴魄再卒。是以灸头正得满百。脊背者,是体之横梁,五脏之所系着,太阳之会合。阴阳动发冷热成疾,灸太过熟大害人也。臂脚手足者,人之枝干,其神系于五脏六腑,随血脉出,能远近采物,临深履薄,养于诸经,其地狭浅,故灸宜少,灸过多即内神不得入,精神闭塞,痞滞不仁,即臂不举,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脏之内为性,贪于五味无厌成疾,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然大杼、脊中、肾俞、膀胱八 ,可至二百壮。心主手足太阴,可至六七十壮,三里、太溪、太冲、阴阳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壮。腹上下脘、中脘、太仓、关元,可至百壮。若病重者,皆当三报之,乃愈病耳。若治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者,以锋针刺之,间日一服之。
若治诸邪风鬼疰,痛处少气,以毫针去之,随病轻重用之,表针内药,随时用之,消息将之,与天同心,百年永安,终无横病,此要略说,非贤勿传秘之。凡微数之脉,慎勿可灸,伤血脉焦筋骨。凡汗以后,勿灸,此为大逆,脉浮热甚,勿灸。 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其温病随所着而灸之,可百壮余,少至九十壮。大杼、胃脘可五十壮。手心主、手足太阳可五十壮。三里、曲池、太冲可百壮,皆三报之,乃可愈耳。风劳沉重,九部尽病,及毒瓦斯为病者,不过五十壮,亦宜三报之。若攻脏腑成心腹痛者,亦宜百壮。若卒暴病鬼魅所着者、灸头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凡阴阳濡风口 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入,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
若卒暴催迫,则流行细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缓火。凡诸虚疾,水谷沉结流离者、当灸腹、背,宜多,不可过百壮。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慎勿忍之停滞也。若旺相者,可得无他,不尔渐久后,皆难愈,深宜知此一条。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瓦斯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千金方》针灸上·灸例第六部分主要讲述了针灸中灸法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以下是其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1. 孔穴的重要性

  • 原文: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
  • 翻译:人体的穴位都与脏腑、气血、血脉的流通密切相关,表里相通,各有其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必须仔细审察穴位的作用。
  • 解释: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脏腑功能,因此施灸时必须准确选择穴位,尤其是急救时更要谨慎。

2. 个体差异与施灸

  • 原文:人有老少,身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
  • 翻译:人有老少之分,身材有高矮,皮肤有肥瘦,施灸时必须根据个体差异仔细斟酌,不能一概而论,以免出现差错。
  • 解释:针灸治疗需要因人而异,考虑年龄、体型、体质等因素,避免机械化的操作。

3. 测量穴位的方法

  • 原文:其尺寸之法,根据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
  • 翻译:测量穴位的方法,古代以八寸为一尺,通常以患者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的长度为一寸。如果长短不定,可以取大拇指第一节的宽度为一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技巧在于施术者。
  • 解释:古代针灸师通过手指的宽度或长度来测量穴位,这种方法灵活但需要经验。

4. 灸法的基本要求

  • 原文: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 翻译:经典中提到“横三间寸”,即三灸两间隔。一寸内有三灸,每灸三分,三壮灸的位置即为一寸。黄帝说:灸法若不超过三分,就是徒劳,灸炷要大,若患者体弱则灸炷可小,需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 解释:灸法的灸炷大小和灸壮次数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灵活调整,避免过度或不足。

5. 施灸的姿势

  • 原文: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 翻译:施灸时,身体要保持平直,四肢不要倾斜。如果穴位位置不正,不仅无效,还会损伤肌肉。坐姿施灸就坐着灸,卧姿施灸就躺着灸,立姿施灸就站着灸,否则无法准确找到穴位。
  • 解释:施灸时的姿势要与穴位的位置相匹配,确保灸炷能够准确作用于穴位。

6. 灸壮的次数

  • 原文: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根据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皆临时消息之。
  • 翻译:灸壮的次数,通常壮年人患病时,病情严重的可以加倍。老人、小孩、体弱者可以减少一半。根据扁鹊的灸法,有时可以达到五百壮甚至千壮,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 解释:灸壮的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来决定,灵活调整,避免过度或不足。

7. 施灸的时间

  • 原文: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以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慎之。
  • 翻译:施灸时,先灸阳经后灸阴经,顺序是从头向左逐渐向下,再从头向右逐渐向下,先上后下。施灸时间应在正午以后,此时阴气未至,灸法效果显著。午前和清晨谷气虚,容易导致眩晕,不宜针灸。
  • 解释:施灸的时间和顺序有讲究,通常在正午以后进行,避免在清晨或午前施灸,以免引起不适。

8. 灸法的生熟

  • 原文: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气在腰,老妪四十以上,气在乳,是以丈夫先衰于下,妇人先衰于上。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
  • 翻译:灸法的“生熟”是指灸的程度,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部为阳部,内部为阴部,气血在脏腑中循环,称为经络。因此,男性四十岁以上,气在腰部,女性四十岁以上,气在乳房,男性先衰于下,女性先衰于上。灸法的生熟应根据病情灵活调整,外部阳气宜生,内部阴气宜熟,其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解释:灸法的“生熟”是指灸的程度,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灵活调整。

9. 头、背、四肢的灸法

  • 原文: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病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伤神,或使阳精玄熟,令阴魄再卒。是以灸头正得满百。脊背者,是体之横梁,五脏之所系着,太阳之会合。阴阳动发冷热成疾,灸太过熟大害人也。臂脚手足者,人之枝干,其神系于五脏六腑,随血脉出,能远近采物,临深履薄,养于诸经,其地狭浅,故灸宜少,灸过多即内神不得入,精神闭塞,痞滞不仁,即臂不举,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
  • 翻译:头部是身体的元首,人神所在,气血汇聚,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部是诸阳经的交会处,因此头部疾病必须谨慎施灸,不能随意灸,灸过多会伤神,或导致阳气过盛,阴气受损。因此,头部灸法不宜超过百壮。脊背是身体的横梁,五脏所系,太阳经的交会处。阴阳失调会导致寒热疾病,灸过度会严重损害人体。四肢是身体的枝干,与五脏六腑相连,通过血脉运行,能够远近采物,养于诸经,四肢的穴位较浅,因此灸法宜少,灸过多会导致气血不通,精神闭塞,四肢不举,因此四肢的灸法不宜过熟。
  • 解释:头部、脊背和四肢的灸法需要特别注意,头部灸法不宜过多,脊背灸法不宜过熟,四肢灸法宜少。

10. 腹部的灸法

  • 原文:然腹脏之内为性,贪于五味无厌成疾,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然大杼、脊中、肾俞、膀胱八 ,可至二百壮。心主手足太阴,可至六七十壮,三里、太溪、太冲、阴阳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壮。腹上下脘、中脘、太仓、关元,可至百壮。若病重者,皆当三报之,乃愈病耳。
  • 翻译:腹内脏腑容易因贪食五味而患病,风寒结痼,水谷不消,灸法宜熟。大杼、脊中、肾俞、膀胱八穴可灸至二百壮。心主手足太阴经可灸六七十壮,三里、太溪、太冲、阴阳二陵泉、上下二廉可灸百壮。腹部的上下脘、中脘、太仓、关元可灸百壮。若病情严重,需多次施灸,方能治愈。
  • 解释:腹部的灸法宜熟,尤其是针对风寒、消化不良等病症,灸壮次数较多。

11. 灸法的适应症与禁忌

  • 原文:若治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者,以锋针刺之,间日一服之。若治诸邪风鬼疰,痛处少气,以毫针去之,随病轻重用之,表针内药,随时用之,消息将之,与天同心,百年永安,终无横病,此要略说,非贤勿传秘之。凡微数之脉,慎勿可灸,伤血脉焦筋骨。凡汗以后,勿灸,此为大逆,脉浮热甚,勿灸。
  • 翻译:治疗各种寒性疾病,灸法宜熟。治疗阴阳风病,身热脉大者,可用锋针针刺,隔日一次。治疗邪风鬼疰,疼痛气短者,可用毫针,根据病情轻重施针,结合内服药物,灵活调整,顺应自然,百年安康,终无横病。此乃要略,非贤者勿传。脉象微弱者,慎勿施灸,以免伤及血脉筋骨。汗后勿灸,此为逆治,脉浮热甚者勿灸。
  • 解释:灸法适用于寒性疾病,但脉象微弱、汗后、脉浮热甚者不宜施灸。

12. 灸法的灵活运用

  • 原文: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其温病随所着而灸之,可百壮余,少至九十壮。大杼、胃脘可五十壮。手心主、手足太阳可五十壮。三里、曲池、太冲可百壮,皆三报之,乃可愈耳。风劳沉重,九部尽病,及毒瓦斯为病者,不过五十壮,亦宜三报之。若攻脏腑成心腹痛者,亦宜百壮。若卒暴病鬼魅所着者、灸头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凡阴阳濡风口 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入,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
  • 翻译:头、面、目、咽部灸法宜少。手臂四肢灸法宜小熟,不宜过多。胸、背、腹部灸法宜大熟。腰、脊部灸法宜少生,总体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温病可灸百壮左右,大杼、胃脘可灸五十壮,手心主、手足太阳可灸五十壮,三里、曲池、太冲可灸百壮,需多次施灸方能治愈。风劳沉重、九部尽病、毒气为病者,灸壮不超过五十壮,需多次施灸。若脏腑病变导致心腹痛,可灸百壮。若突发疾病或鬼魅所着,灸头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最多不过五十壮,最少不少于三、五、七、九壮。阴阳濡风口僻者,灸壮不超过三十壮,三日一次,轻微者三次,严重者九次,因风气濡微细入,宜缓火温气,逐渐消除。
  • 解释:灸法的运用需要根据病情和部位灵活调整,尤其是头部、四肢、胸背等部位的灸法次数和程度。

13. 灸法的紧急应用

  • 原文:若卒暴催迫,则流行细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缓火。凡诸虚疾,水谷沉结流离者、当灸腹、背,宜多,不可过百壮。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慎勿忍之停滞也。若旺相者,可得无他,不尔渐久后,皆难愈,深宜知此一条。
  • 翻译:若突发疾病,病情迅速恶化,灸法宜缓火。若虚疾、水谷沉结流离者,灸腹、背宜多,但不可超过百壮。若突发中风或时气病,需立即施灸,切勿拖延。若体质强健者,可无大碍,否则病情会逐渐加重,难以治愈,需特别注意这一点。
  • 解释:在突发疾病时,灸法可以起到急救作用,但需根据病情和体质灵活运用。

14. 阿是穴的应用

  • 原文: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瓦斯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 翻译:凡进入吴蜀地区为官者,身体上常需施灸两三处,不要让疮口暂时愈合,这样瘴疠温疟毒气就无法侵入人体,因此吴蜀地区多行灸法。阿是穴法是指,若人有病痛,即按压其身体,若按压处感到舒适或疼痛,不问是否为特定穴位,即可施灸或针刺,效果显著,因此称为阿是穴。
  • 解释:阿是穴是指按压时感到疼痛或舒适的部位,无需拘泥于特定穴位,灸刺皆有效。

总结

《千金方》针灸上·灸例第六部分详细阐述了灸法的基本原则、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灵活运用的方法。灸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和部位进行个性化调整,避免过度或不足。同时,灸法的施灸时间、顺序、灸壮次数等也有讲究,需谨慎操作。阿是穴的应用则体现了针灸的灵活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