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上·针灸禁忌法第三
针禁忌法∶
大寒无刺。(《素问》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 月满无补。 月郭空无治。 新内无刺。 已刺无内。 大怒无刺。 已刺无怒。 大劳无刺。 已刺无劳。 大醉无刺。 已刺无醉。 大饱无刺。 已刺无饱。 大饥无刺。 已刺无饥。 大渴无刺。 已刺无渴。 乘车来者,卧以休息如食顷,乃刺之。 步行来者,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肾三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呕吐。刺中膈为伤中,不过一岁死。 刺趺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流脉,不幸为盲。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膝膑出液,为跛。 刺头中脑户,入脑即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臂太阴脉,血出多者即死。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足少阳脉,重虚出血,舌难以言。 刺 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气冲中脉,血不出为肿鼠鼷。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缺
刺肠内陷,为肿。 刺目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神庭,禁不可刺。上关,刺不可深。 缺盆,刺不可深。 颅息,刺不可多出血。 脐中,禁不可刺。 左角,刺不可久留。 云门∶刺不可深。(今云门多忌不刺,宜详悉之。) 五里,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按《甲乙经》伏兔刺入五分。) 三阳络,禁不可刺。 复溜,刺无多见血。承筋,禁不可刺。 然谷,刺无多见血。 乳中,禁不可刺。 鸠尾,禁不可刺。
头维,禁不可灸。 承光,禁不可灸。
脑户,禁不可灸。 暗门,禁不可灸。
风府,禁不可灸。 阴市,禁不可灸。
下关,耳中有干适低,无灸。耳门,耳中有脓乃适低,无灸。 人迎,禁不可灸。 阳关,禁不可灸。 丝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 承泣,禁不可灸。 脊中,禁不可灸。 乳中,禁不可灸。 螈脉,禁不可灸。 石门女子,禁不可灸。 白环俞,禁不可灸。
气冲灸之,不幸不得息。 渊腋灸之,不幸生脓蚀。 天府,禁不可灸。 经渠,禁不可灸。
伏兔,禁不可灸。 地五会,禁不可灸。 鸠尾,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针禁忌法
- 大寒无刺:在极寒的天气下不宜进行针刺治疗。《素问》中提到:“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意思是寒冷天气下不宜针刺,而温暖天气则无需疑虑。
- 月生无泻:月亮初生时不宜进行泻法治疗。
- 月满无补:月亮满圆时不宜进行补法治疗。
- 月郭空无治:月亮轮廓不明显时不宜进行治疗。
- 新内无刺:刚进行过房事的人不宜针刺。
- 已刺无内:针刺后不宜进行房事。
- 大怒无刺:极度愤怒时不宜针刺。
- 已刺无怒:针刺后不宜发怒。
- 大劳无刺:极度疲劳时不宜针刺。
- 已刺无劳:针刺后不宜过度劳累。
- 大醉无刺:醉酒时不宜针刺。
- 已刺无醉:针刺后不宜饮酒。
- 大饱无刺:过饱时不宜针刺。
- 已刺无饱:针刺后不宜过饱。
- 大饥无刺:极度饥饿时不宜针刺。
- 已刺无饥:针刺后不宜过度饥饿。
- 大渴无刺:极度口渴时不宜针刺。
- 已刺无渴:针刺后不宜过度口渴。
- 乘车来者,卧以休息如食顷,乃刺之:乘车前来的人,应躺下休息约一顿饭的时间,然后进行针刺。
- 步行来者,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顷,乃刺之:步行前来的人,应坐下休息约走十里的时间,然后进行针刺。
-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极度惊恐的人,应先稳定其情绪,然后进行针刺。
针刺中要害的后果
-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心脏,一天内死亡,症状为打嗝。
-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肺,三天内死亡,症状为咳嗽。
-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肝,五天内死亡,症状为言语不清。
- 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脾,十五天内死亡,症状为吞咽困难。
- 刺中肾三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肾,三天内死亡,症状为打喷嚏。
-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呕吐:刺中胆,一天半内死亡,症状为呕吐。
- 刺中膈为伤中,不过一岁死:刺中膈肌,为内伤,不超过一年内死亡。
- 刺趺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中足背大脉,出血不止则死亡。
-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中大腿内侧大脉,出血不止则死亡。
- 刺面中流脉,不幸为盲:刺中面部流动的脉,可能导致失明。
-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中耳后凹陷处的脉,可能导致内漏或耳聋。
- 刺膝膑出液,为跛:刺中膝盖,流出液体,可能导致跛行。
- 刺头中脑户,入脑即死:刺中头部脑户,进入脑部即死亡。
-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中舌下脉过度,出血不止则导致失声。
- 刺臂太阴脉,血出多者即死:刺中手臂太阴脉,出血过多则死亡。
-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中足下络脉,不出血则肿胀。
- 刺足少阳脉,重虚出血,舌难以言:刺中足少阳脉,导致虚弱出血,舌头发硬难以言语。
- 刺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中大脉,导致人晕倒、面色苍白。
-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中胸部凹陷处的肺,导致喘息、仰卧呼吸。
- 刺气冲中脉,血不出为肿鼠鼷:刺中气冲脉,不出血则导致鼠蹊部肿胀。
-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中肘部凹陷处,导致手臂无法屈伸。
- 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中脊柱间的髓,导致驼背。
-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中大腿内侧下三寸凹陷处,导致遗尿。
-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中乳房上方,导致乳房肿胀、根部腐蚀。
-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中腋下肋间凹陷处,导致咳嗽。
- 刺缺盆,刺不可深:刺中缺盆穴,不宜刺得太深。
- 刺肠内陷,为肿:刺中肠部凹陷处,导致肿胀。
- 刺目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中眼眶上方凹陷处的脉,可能导致漏症或失明。
-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刺中关节,流出液体,导致无法屈伸。
禁刺穴位
- 神庭,禁不可刺:神庭穴禁止针刺。
- 上关,刺不可深:上关穴不宜刺得太深。
- 缺盆,刺不可深:缺盆穴不宜刺得太深。
- 颅息,刺不可多出血:颅息穴不宜出血过多。
- 脐中,禁不可刺:脐中穴禁止针刺。
- 左角,刺不可久留:左角穴不宜久留针。
- 云门,刺不可深:云门穴不宜刺得太深。(现今云门穴多忌不刺,应详细了解。)
- 五里,禁不可刺:五里穴禁止针刺。
- 伏兔,禁不可刺:伏兔穴禁止针刺。(按《甲乙经》记载,伏兔穴可刺入五分。)
- 三阳络,禁不可刺:三阳络穴禁止针刺。
- 复溜,刺无多见血:复溜穴不宜出血过多。
- 承筋,禁不可刺:承筋穴禁止针刺。
- 然谷,刺无多见血:然谷穴不宜出血过多。
- 乳中,禁不可刺:乳中穴禁止针刺。
- 鸠尾,禁不可刺:鸠尾穴禁止针刺。
禁灸穴位
- 头维,禁不可灸:头维穴禁止艾灸。
- 承光,禁不可灸:承光穴禁止艾灸。
- 脑户,禁不可灸:脑户穴禁止艾灸。
- 暗门,禁不可灸:暗门穴禁止艾灸。
- 风府,禁不可灸:风府穴禁止艾灸。
- 阴市,禁不可灸:阴市穴禁止艾灸。
- 下关,耳中有干适低,无灸:下关穴,耳中有干燥不适感时不宜艾灸。
- 耳门,耳中有脓乃适低,无灸:耳门穴,耳中有脓液时不宜艾灸。
- 人迎,禁不可灸:人迎穴禁止艾灸。
- 阳关,禁不可灸:阳关穴禁止艾灸。
- 丝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丝竹空穴艾灸,可能导致眼睛变小或失明。
- 承泣,禁不可灸:承泣穴禁止艾灸。
- 脊中,禁不可灸:脊中穴禁止艾灸。
- 乳中,禁不可灸:乳中穴禁止艾灸。
- 螈脉,禁不可灸:螈脉穴禁止艾灸。
- 石门女子,禁不可灸:石门穴在女子身上禁止艾灸。
- 白环俞,禁不可灸:白环俞穴禁止艾灸。
- 气冲灸之,不幸不得息:气冲穴艾灸,可能导致呼吸不畅。
- 渊腋灸之,不幸生脓蚀:渊腋穴艾灸,可能导致脓疮腐蚀。
- 天府,禁不可灸:天府穴禁止艾灸。
- 经渠,禁不可灸:经渠穴禁止艾灸。
- 伏兔,禁不可灸:伏兔穴禁止艾灸。
- 地五会,禁不可灸:地五会穴禁止艾灸。
- 鸠尾,禁不可灸:鸠尾穴禁止艾灸。
解释
该段内容主要讲述了针灸治疗中的禁忌事项,包括在特定天气、生理状态、情绪状态下不宜进行针刺治疗,以及针刺某些穴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此外,还列出了多个禁止针刺或艾灸的穴位,强调了针灸治疗中需谨慎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些禁忌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的严谨态度和对患者安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