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下·杂病第七
论曰∶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摇动,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根据胛骨之里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KT膂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处,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肩上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壮旺,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当以四椎下二分为准。)
论曰∶夫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下,肓之上,针药所不能及者,此穴是也。
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三里∶
主腹中寒胀满,肠鸣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所见,喜悲上下求之。口僻乳肿,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胁下柱满,不能久立,膝痿寒热中,消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喜哕凡此等疾,皆灸刺之,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
涌泉∶
主喜喘喉痹,身热痛,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疾,挟脊痛急,胸胁柱满,痛衄不止,五疝,指端尽痛,足不践地,凡此诸疾皆主之。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膏肓俞穴
原文:
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摇动,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根据胛骨之里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KT膂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处,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肩上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壮旺,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当以四椎下二分为准。)
翻译与解释:
膏肓俞穴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疾病,尤其适用于身体虚弱、消瘦、梦中遗精、咳嗽、气喘、精神错乱、健忘等症状。取穴的方法是让患者正坐,弯曲背部,将两臂伸直放在膝盖前,确保大拇指与膝盖对齐,用物品支撑肘部,以防止手臂晃动。然后从肩胛骨的上角摸索到肩胛骨的下端,中间会有四根肋骨和三处间隙,选择中间的间隙进行灸疗。灸疗的位置在肩胛骨内侧的肋间隙,按压时会感到胸部有牵引感。每侧肩胛骨各灸一处,灸量可达600壮,甚至1000壮。灸疗后,患者会感到气机顺畅,如同流水一般。如果没有痰湿等宿疾,则不会有明显的反应。如果患者身体虚弱无法正坐,可以侧卧,将上臂向前伸展,找到穴位进行灸疗。取穴时,可以用右手从右肩上方摸索,手指无法触及的位置就是穴位。左手同理。如果患者无法长时间正坐,也可以趴在衣物上,伸展双臂,让他人将肩胛骨分开,否则肩胛骨会覆盖穴位。灸疗后,阳气会变得旺盛,患者应适当调养,以恢复身体健康。膏肓俞穴的位置大约在第五椎附近,具体可以参考第四椎下方两分的位置。
历史背景:
文章提到古代名医秦缓未能治愈晋侯的疾病,因为疾病位于膏肓之间,针药无法触及,说明膏肓俞穴的重要性。古人常因找不到此穴而难以治愈疾病,若能准确找到并灸疗,几乎可以治愈所有疾病。
足三里穴
原文:
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肠鸣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所见,喜悲上下求之。口僻乳肿,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胁下柱满,不能久立,膝痿寒热中,消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喜哕凡此等疾,皆灸刺之,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
翻译与解释:
足三里穴主治腹部寒凉、胀满、肠鸣、腹痛、胸腹瘀血、小腹胀痛、皮肤肿胀、阴气不足、小腹坚硬、发热但不出汗、呕吐、口苦、身体发热、背部反弓、口紧闭、下巴抖动、腰痛无法转身、转身时出现幻觉、情绪波动、口眼歪斜、乳房肿胀、喉咙肿痛无法说话、胃气不足导致的长期腹泻、消化不良、胁下胀满、无法久站、膝盖无力、寒热交替、消谷善饥、腹部发热、心烦意乱、胡言乱语、乳房肿痛、频繁打嗝、厌恶食物气味、狂歌妄笑、恐惧愤怒、骂人、霍乱、遗尿、失气、阳厥、恶寒、头晕、小便不利、频繁打嗝等症状。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灸刺足三里穴来治疗,灸量一般为500壮,最少200到300壮。
涌泉穴
原文:
涌泉∶主喜喘喉痹,身热痛,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疾,挟脊痛急,胸胁柱满,痛衄不止,五疝,指端尽痛,足不践地,凡此诸疾皆主之。
翻译与解释:
涌泉穴主治气喘、喉咙肿痛、身体发热疼痛、脊背和胁部相互牵引、健忘、阴部疼痛、腹胀、腰痛、便秘、肩背颈项疼痛、头晕、男性如中蛊、女性如受阻、身体腰脊无力、食欲不振、气喘、足部寒冷至膝盖、咽喉疼痛无法进食、失声、小便不利、小腹疼痛、风邪入肠导致的癫狂、脊背疼痛、胸胁胀满、鼻血不止、五种疝气、手指末端疼痛、无法站立等症状。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灸刺涌泉穴来治疗。
总结
这段文字详细介绍了膏肓俞穴、足三里穴和涌泉穴的位置、取穴方法、主治病症以及灸疗的壮数。膏肓俞穴被视为“无所不治”的重要穴位,尤其适用于虚损性疾病;足三里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腹部和下肢的疾病;涌泉穴则主治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下肢的疾病。灸疗的壮数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体质而定,一般从200壮到1000壮不等。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穴位的深入理解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