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下·热病第五
热病鱼际 阳谷 主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 经渠 阳池 合谷 支沟 前谷 内庭后溪 腕骨 阳谷 厉兑 冲阳 解溪 主热病汗不出。 孔最 主臂厥热痛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列缺 曲池 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螈 ,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珠。(《甲乙》云∶两乳下一寸坚,胁下满,心悸。)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关冲少冲 阳溪 天 主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又云∶间使主热病烦心喜哕,胸中澹澹喜动而热。) 劳宫 主热病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甲乙》云∶劳宫主热病烦满而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胁不可转侧,咳满溺赤。小便血衄不止,呕吐血噫逆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喜渴,口中烂,掌中热,欲呕。) 三间 主气热,身热而喘。(《甲乙》云∶寒热口干,身热喘息,目急痛,善惊。)
曲泽 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甲乙》云∶主伤寒,温病心澹然,善惊,身热心烦,口干手清,气逆呕唾,肘螈摇头颜清,汗出不过眉。) 曲池 主伤寒余热不尽。 液门 中渚通里 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又云∶通里主热病先不乐数日。)上脘 上星 上曲差 陶道 天柱 悬厘 风池 命门 膀胱俞 主烦满汗不出。飞扬 主下部寒热,汗不出,体重。 陶道 主汗不出,凄厥恶寒。 曲泉 主身热头痛,汗不出。 光明 主腹、足清,寒热汗不出。 五处 攒竹 正营 上腕 缺盆 中府 主汗出寒热。 承浆 主汗出,血衄不止。 温溜 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 百会 主汗出而呕 。 巨阙主烦心喜呕(《甲乙》云∶巨阙主心腹胀噫,烦热善呕,膈中不通利。) 商丘 主寒热好呕。 大椎 主伤寒热甚烦呕。列缺 主寒热,掌中热。 悬颅 主热病头痛身热。 少泽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 神道 关元 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 三焦俞 主头痛,食不下。 天井 主振寒,颈项痛。 鱼际 主头痛不甚,汗出。 玉枕 大杼 肝俞 心俞膈俞 陶道 主汗不出,凄厥恶寒。 悬厘 鸠尾 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 。 膈俞 中府主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支满。(又云∶膈俞主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常湿,不能食。) 后溪 主身热恶寒。 肾俞 主头身热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呕。 肩井关冲 主寒热凄索,气上不得卧。 尺泽 主气隔喜呕鼓颔,不得汗,身痛烦心。 肩贞主寒热项历适。(《甲乙》云∶主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木不举。) 委中 主热病挟脊痛。冲阳 主振寒而欠。 大都 主热病汗出且厥,足清。(《外台》云∶汗不出厥,手足清。) 太白主热病,先头重颜痛,心烦闷,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烦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 支正 少海 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痛而强,振寒寒热。(《甲乙》云∶主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虚则生疣,小者痂疥。) 复溜 主寒热不安,汗出不止,风逆四肢肿。
凡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凡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而清,皆取侠溪。
凡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身痹洗淅振寒,季胁支满痛。凡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大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者,禁不可刺。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虚则臌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
黄胆病然谷 主黄胆,一足寒一足热,喜渴。(《甲乙》云∶舌纵烦满。) 章门 主伤饱身黄。
太冲 主黄胆热中喜渴。 中封 五里 主身黄,时有微热。(《甲乙》云∶主不嗜食,膝内廉,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 脊中 主黄胆腹满不食。 中脘 大陵 主目黄振寒。 劳宫主黄胆目黄。 太溪 主黄胆。(《甲乙》云∶止消瘅喘气,咽不能言,手足清,大便难,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 脾俞 胃脘 主黄胆。(又云∶脾俞主黄胆,喜欠不下食,胁下满欲吐,身重不欲动。)
霍乱巨阙 关冲 支沟 公孙 阴陵泉 主霍乱。 期门 主霍乱泄注。 鱼际 主胃逆霍乱。 太阴 大都 金门 仆参 主厥逆霍乱。 太白 主霍乱逆冷。 解溪 主膝重脚转筋,湿痹。 三里 主霍乱遗矢失气。 承筋 主螈 脚酸。(《甲乙》云∶主霍乱胫不仁。)
大泉 主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相引痛。 金门 仆参 承山 承筋 主转筋霍乱。 丘墟主脚急肿痛战掉,不能久立,附筋脚挛。 窍阴 主四肢转筋。 委中 委阳 主筋急身热。 人迎 主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不得息。
凡霍乱泄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
疟病列缺 后溪 少泽 前谷 主疟寒热。(又云∶列缺主疟热甚。) 阳谷 主疟,胁痛不得息。 大钟 主多寒少热。 太溪 主热多寒少。(《甲乙》云∶大溪主疟闷甚呕,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寒厥足热。) 丘墟 主疟振寒。(《甲乙》云∶丘墟主腋下肿。) 昆仑主疟多汗。(《甲乙》云∶主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 然谷 主温疟汗出。
中封 主色苍苍然,太息振寒。 天府 主疟病。 临泣、主疟日西发。 天枢 主疟振寒,热盛狂言。 少商 主振栗鼓颔。少海 主疟背振寒。(《甲乙》云∶主疟项痛引肘腋。腰痛引小腹中,四肢不举。) 阳溪 主疟甚苦寒咳呕沫。 温溜 主疟面赤肿。 商丘 神庭上星 百会 完骨 风池 神道 液门 前谷 光明 至阴 大杼 主 疟热。(又云∶
商丘主寒疟腹中痛。) 阴都 少海 商阳 三间 中渚 主身热疟病。 太泉 大溪 经渠主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寒热。 大陵 腕骨 阳谷 少冲 主疟乍寒乍热。 合谷 阳池侠溪 京骨 主疟寒热。 偏历 主风疟汗不出。 支正 小海 主风疟。 天井主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 三里 陷谷 侠溪 飞扬 主 疟少气。(又云∶侠溪主疟足痛。)飞扬主狂疟头眩痛 反折。 少泽 复溜 昆仑 主疟寒汗不出。 厉兑 内庭 主疟不嗜食,恶寒。 冲阳 束骨 主疟从脚 起。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以下是《千金方》中“针灸下·热病第五”部分的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热病的针灸治疗
鱼际、阳谷:主治热病时身体颤抖、下巴抖动,腹部胀满,男性阳痿但面色不变。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身体颤抖、下巴抖动以及腹部不适。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身体颤抖、下巴抖动以及腹部不适。
经渠、阳池、合谷、支沟、前谷、内庭、后溪、腕骨、阳谷、厉兑、冲阳、解溪:主治热病时汗不出。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时无法出汗的情况。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时无法出汗的情况。
孔最:主治手臂因热病而疼痛且汗不出,可以通过针灸此穴来发汗。
- 解释:孔最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手臂疼痛和无法出汗。
- 解释:孔最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手臂疼痛和无法出汗。
列缺、曲池:主治热病时心烦、胸闷,手臂和身体发热,嘴唇、鼻子、眼睛下方出汗如珠。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缓解热病引起的心烦、胸闷和局部出汗。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缓解热病引起的心烦、胸闷和局部出汗。
中冲、劳宫、大陵、间使、关冲、少冲、阳溪、天:主治热病时心烦、胸闷且汗不出,手掌发热,心痛,身体发热如火,烦躁不安,舌根疼痛。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心烦、胸闷、手掌发热等症状。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心烦、胸闷、手掌发热等症状。
劳宫:主治热病超过三天仍无法出汗,伴有恐惧感。
- 解释:劳宫穴用于治疗热病时长时间无法出汗的情况。
- 解释:劳宫穴用于治疗热病时长时间无法出汗的情况。
三间:主治气热,身体发热且喘息。
- 解释:三间穴用于治疗气热引起的身体发热和喘息。
- 解释:三间穴用于治疗气热引起的身体发热和喘息。
曲泽:主治伤寒、温病时身体发热、心烦、口干。
- 解释:曲泽穴用于治疗伤寒或温病引起的发热、心烦和口干。
- 解释:曲泽穴用于治疗伤寒或温病引起的发热、心烦和口干。
曲池:主治伤寒后余热未尽。
- 解释:曲池穴用于治疗伤寒后仍有发热的情况。
- 解释:曲池穴用于治疗伤寒后仍有发热的情况。
液门、中渚、通里:主治热病时先感到不愉快,头痛、面部发热且无汗。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情绪低落、头痛和面部发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情绪低落、头痛和面部发热。
上脘、上星、上曲差、陶道、天柱、悬厘、风池、命门、膀胱俞:主治心烦、腹部胀满且汗不出。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缓解心烦、腹部胀满和无法出汗的症状。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缓解心烦、腹部胀满和无法出汗的症状。
飞扬:主治下部寒热,汗不出,身体沉重。
- 解释:飞扬穴用于治疗下腹部寒热交替、无法出汗和身体沉重。
- 解释:飞扬穴用于治疗下腹部寒热交替、无法出汗和身体沉重。
陶道:主治汗不出,身体寒冷且恶寒。
- 解释:陶道穴用于治疗无法出汗和恶寒的情况。
- 解释:陶道穴用于治疗无法出汗和恶寒的情况。
曲泉:主治身体发热、头痛且汗不出。
- 解释:曲泉穴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和无法出汗。
- 解释:曲泉穴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和无法出汗。
光明:主治腹部、足部发冷,寒热交替且汗不出。
- 解释:光明穴用于治疗腹部和足部发冷、寒热交替和无法出汗。
- 解释:光明穴用于治疗腹部和足部发冷、寒热交替和无法出汗。
五处、攒竹、正营、上腕、缺盆、中府:主治出汗且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出汗和寒热交替的症状。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出汗和寒热交替的症状。
承浆:主治出汗,鼻血不止。
- 解释:承浆穴用于治疗出汗和鼻血不止。
- 解释:承浆穴用于治疗出汗和鼻血不止。
温溜:主治伤寒时寒热交替,头痛、呕吐、鼻血,肩膀无法抬起。
- 解释:温溜穴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寒热交替、头痛、呕吐和鼻血。
- 解释:温溜穴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寒热交替、头痛、呕吐和鼻血。
百会:主治出汗且呕吐。
- 解释:百会穴用于治疗出汗和呕吐。
- 解释:百会穴用于治疗出汗和呕吐。
巨阙:主治心烦、喜呕吐。
- 解释:巨阙穴用于缓解心烦和呕吐。
- 解释:巨阙穴用于缓解心烦和呕吐。
商丘:主治寒热交替且喜呕吐。
- 解释:商丘穴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和呕吐。
- 解释:商丘穴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和呕吐。
大椎:主治伤寒时发热严重,心烦且呕吐。
- 解释:大椎穴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高热、心烦和呕吐。
- 解释:大椎穴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高热、心烦和呕吐。
列缺:主治寒热交替,手掌发热。
- 解释:列缺穴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和手掌发热。
- 解释:列缺穴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和手掌发热。
悬颅:主治热病时头痛、身体发热。
- 解释:悬颅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头痛和身体发热。
- 解释:悬颅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头痛和身体发热。
少泽:主治身体发冷,小指无法使用,头痛。
- 解释:少泽穴用于治疗身体发冷、小指无法活动和头痛。
- 解释:少泽穴用于治疗身体发冷、小指无法活动和头痛。
神道、关元:主治身体发热、头痛,症状时轻时重。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发热、头痛且症状不稳定的情况。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发热、头痛且症状不稳定的情况。
三焦俞:主治头痛,食欲不振。
- 解释:三焦俞穴用于治疗头痛和食欲不振。
- 解释:三焦俞穴用于治疗头痛和食欲不振。
天井:主治身体发冷,颈项疼痛。
- 解释:天井穴用于治疗身体发冷和颈项疼痛。
- 解释:天井穴用于治疗身体发冷和颈项疼痛。
鱼际:主治头痛不严重,且出汗。
- 解释:鱼际穴用于治疗轻微的头痛和出汗。
- 解释:鱼际穴用于治疗轻微的头痛和出汗。
玉枕、大杼、肝俞、心俞、膈俞、陶道:主治汗不出,身体寒冷且恶寒。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无法出汗和恶寒的情况。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无法出汗和恶寒的情况。
悬厘、鸠尾:主治热病时偏头痛,疼痛延伸至眼睛外侧。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偏头痛。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偏头痛。
膈俞、中府:主治寒热交替,皮肤、肌肉、骨骼疼痛,气短无法平躺,腹部胀满。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全身疼痛和气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全身疼痛和气短。
后溪:主治身体发热且恶寒。
- 解释:后溪穴用于治疗发热和恶寒。
- 解释:后溪穴用于治疗发热和恶寒。
肾俞:主治头部和身体发热、身体颤抖,腰部和四肢无力,想呕吐。
- 解释:肾俞穴用于治疗发热、身体颤抖和四肢无力。
- 解释:肾俞穴用于治疗发热、身体颤抖和四肢无力。
肩井、关冲:主治寒热交替,气上逆无法平躺。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和气上逆。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和气上逆。
尺泽:主治气隔、喜呕吐、下巴抖动,无法出汗,身体疼痛且心烦。
- 解释:尺泽穴用于治疗气隔、呕吐、下巴抖动和身体疼痛。
- 解释:尺泽穴用于治疗气隔、呕吐、下巴抖动和身体疼痛。
肩贞:主治寒热交替,颈部疼痛。
- 解释:肩贞穴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和颈部疼痛。
- 解释:肩贞穴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和颈部疼痛。
委中:主治热病时脊柱疼痛。
- 解释:委中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脊柱疼痛。
- 解释:委中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脊柱疼痛。
冲阳:主治身体发冷且打哈欠。
- 解释:冲阳穴用于治疗身体发冷和打哈欠。
- 解释:冲阳穴用于治疗身体发冷和打哈欠。
大都:主治热病时出汗且四肢发冷,足部发凉。
- 解释:大都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出汗和四肢发冷。
- 解释:大都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出汗和四肢发冷。
太白:主治热病时头部沉重、面部疼痛,心烦且身体发热。
- 解释:太白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头部沉重、面部疼痛和心烦。
- 解释:太白穴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头部沉重、面部疼痛和心烦。
支正、少海:主治热病时腰部和小腿酸软,口渴频繁饮水,身体发热,颈项疼痛且僵硬,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腰部和小腿酸软、口渴和颈项疼痛。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腰部和小腿酸软、口渴和颈项疼痛。
复溜:主治寒热交替,汗出不止,四肢肿胀。
- 解释:复溜穴用于治疗寒热交替、汗出不止和四肢肿胀。
- 解释:复溜穴用于治疗寒热交替、汗出不止和四肢肿胀。
热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热病心烦、足部发冷、多汗:先针灸然谷,后针灸太溪和大指间的动脉,均需先补法。
- 解释:治疗热病引起的心烦、足部发冷和多汗时,先针灸然谷,再针灸太溪和大指间的动脉,且需用补法。
- 解释:治疗热病引起的心烦、足部发冷和多汗时,先针灸然谷,再针灸太溪和大指间的动脉,且需用补法。
热病时腰部和小腿酸软,口渴频繁饮水,身体发冷,颈项疼痛且酸软,足部发热,不想说话,头痛:先针灸涌泉和太阳经的井穴和荥穴,若热病伴有气短和四肢发冷,可灸涌泉三壮。
- 解释:治疗热病引起的腰部和小腿酸软、口渴、颈项疼痛等症状时,先针灸涌泉和太阳经的井穴和荥穴,若伴有气短和四肢发冷,可灸涌泉三壮。
- 解释:治疗热病引起的腰部和小腿酸软、口渴、颈项疼痛等症状时,先针灸涌泉和太阳经的井穴和荥穴,若伴有气短和四肢发冷,可灸涌泉三壮。
热病时先刺陷谷,足部先发冷,冷感上升至膝盖后出针,身体麻木、发冷,季胁部胀满疼痛:治疗热病时先刺陷谷,待足部发冷感上升至膝盖后出针,可缓解身体麻木、发冷和季胁部疼痛。
- 解释:治疗热病时先刺陷谷,待足部发冷感上升至膝盖后出针,可缓解身体麻木、发冷和季胁部疼痛。
- 解释:治疗热病时先刺陷谷,待足部发冷感上升至膝盖后出针,可缓解身体麻木、发冷和季胁部疼痛。
温病时身体发热超过五天仍无法出汗,可刺大泉,留针一小时,若未满五天则不可刺:治疗温病时若发热超过五天仍无法出汗,可刺大泉并留针一小时,若未满五天则不可刺。
- 解释:治疗温病时若发热超过五天仍无法出汗,可刺大泉并留针一小时,若未满五天则不可刺。
- 解释:治疗温病时若发热超过五天仍无法出汗,可刺大泉并留针一小时,若未满五天则不可刺。
常叹息、食欲不振、寒热交替、出汗,病发时喜呕吐,呕吐后症状减轻:先针灸公孙和井穴、俞穴。若实症则肠中剧痛,头面肿胀,心烦、狂躁、多饮,不喜躺卧;若虚症则腹部胀满,腹中气大满,热痛,食欲不振,霍乱。公孙穴主治这些症状。
- 解释:治疗常叹息、食欲不振、寒热交替等症状时,先针灸公孙和井穴、俞穴。若实症则肠中剧痛,头面肿胀;若虚症则腹部胀满,热痛,食欲不振。
- 解释:治疗常叹息、食欲不振、寒热交替等症状时,先针灸公孙和井穴、俞穴。若实症则肠中剧痛,头面肿胀;若虚症则腹部胀满,热痛,食欲不振。
黄疸病的针灸治疗
然谷:主治黄疸,一足发冷一足发热,口渴。
- 解释:然谷穴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足部寒热交替和口渴。
- 解释:然谷穴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足部寒热交替和口渴。
章门:主治因饮食过饱引起的身体发黄。
- 解释:章门穴用于治疗因饮食过饱引起的黄疸。
- 解释:章门穴用于治疗因饮食过饱引起的黄疸。
太冲:主治黄疸且体内有热,口渴。
- 解释:太冲穴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体内发热和口渴。
- 解释:太冲穴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体内发热和口渴。
中封、五里:主治身体发黄,时有微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身体发黄和微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身体发黄和微热。
脊中:主治黄疸且腹部胀满,食欲不振。
- 解释:脊中穴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腹部胀满和食欲不振。
- 解释:脊中穴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腹部胀满和食欲不振。
中脘、大陵:主治眼睛发黄,身体发冷。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眼睛发黄和身体发冷。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眼睛发黄和身体发冷。
劳宫:主治黄疸且眼睛发黄。
- 解释:劳宫穴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眼睛发黄。
- 解释:劳宫穴用于治疗黄疸引起的眼睛发黄。
太溪:主治黄疸。
- 解释:太溪穴用于治疗黄疸。
- 解释:太溪穴用于治疗黄疸。
脾俞、胃脘:主治黄疸。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黄疸。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黄疸。
霍乱的针灸治疗
巨阙、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主治霍乱。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霍乱。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霍乱。
期门:主治霍乱引起的腹泻。
- 解释:期门穴用于治疗霍乱引起的腹泻。
- 解释:期门穴用于治疗霍乱引起的腹泻。
鱼际:主治胃逆霍乱。
- 解释:鱼际穴用于治疗胃逆引起的霍乱。
- 解释:鱼际穴用于治疗胃逆引起的霍乱。
太阴、大都、金门、仆参:主治厥逆霍乱。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厥逆引起的霍乱。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厥逆引起的霍乱。
太白:主治霍乱且四肢发冷。
- 解释:太白穴用于治疗霍乱引起的四肢发冷。
- 解释:太白穴用于治疗霍乱引起的四肢发冷。
解溪:主治膝盖沉重、脚转筋,湿痹。
- 解释:解溪穴用于治疗膝盖沉重、脚转筋和湿痹。
- 解释:解溪穴用于治疗膝盖沉重、脚转筋和湿痹。
三里:主治霍乱时失禁、失气。
- 解释:三里穴用于治疗霍乱引起的失禁和失气。
- 解释:三里穴用于治疗霍乱引起的失禁和失气。
承筋:主治脚抽筋、脚酸。
- 解释:承筋穴用于治疗脚抽筋和脚酸。
- 解释:承筋穴用于治疗脚抽筋和脚酸。
大泉:主治眼睛发青、转筋,寒热交替,缺盆中疼痛。
- 解释:大泉穴用于治疗眼睛发青、转筋和缺盆中疼痛。
- 解释:大泉穴用于治疗眼睛发青、转筋和缺盆中疼痛。
金门、仆参、承山、承筋:主治转筋霍乱。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转筋引起的霍乱。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转筋引起的霍乱。
丘墟:主治脚部急肿疼痛,无法久立,脚筋挛缩。
- 解释:丘墟穴用于治疗脚部急肿疼痛和脚筋挛缩。
- 解释:丘墟穴用于治疗脚部急肿疼痛和脚筋挛缩。
窍阴:主治四肢转筋。
- 解释:窍阴穴用于治疗四肢转筋。
- 解释:窍阴穴用于治疗四肢转筋。
委中、委阳:主治筋急且身体发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筋急和身体发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筋急和身体发热。
人迎:主治霍乱时头痛、胸满,呼吸急促。
- 解释:人迎穴用于治疗霍乱引起的头痛、胸满和呼吸急促。
- 解释:人迎穴用于治疗霍乱引起的头痛、胸满和呼吸急促。
霍乱泄出不自知:先针灸太溪,后针灸太仓之原。
- 解释:治疗霍乱时若泄出不自觉,先针灸太溪,后针灸太仓之原。
- 解释:治疗霍乱时若泄出不自觉,先针灸太溪,后针灸太仓之原。
疟疾的针灸治疗
列缺、后溪、少泽、前谷:主治疟疾引起的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寒热交替。
阳谷:主治疟疾且胁痛无法呼吸。
- 解释:阳谷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胁痛和呼吸困难。
- 解释:阳谷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胁痛和呼吸困难。
大钟:主治疟疾时多寒少热。
- 解释:大钟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多寒少热。
- 解释:大钟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多寒少热。
太溪:主治疟疾时热多寒少。
- 解释:太溪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热多寒少。
- 解释:太溪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热多寒少。
丘墟:主治疟疾时身体发冷。
- 解释:丘墟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冷。
- 解释:丘墟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冷。
昆仑:主治疟疾时多汗。
- 解释:昆仑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多汗。
- 解释:昆仑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多汗。
然谷:主治温疟且出汗。
- 解释:然谷穴用于治疗温疟引起的出汗。
- 解释:然谷穴用于治疗温疟引起的出汗。
中封:主治面色苍白,常叹息,身体发冷。
- 解释:中封穴用于治疗面色苍白、常叹息和身体发冷。
- 解释:中封穴用于治疗面色苍白、常叹息和身体发冷。
天府:主治疟疾。
- 解释:天府穴用于治疗疟疾。
- 解释:天府穴用于治疗疟疾。
临泣:主治疟疾在下午发作。
- 解释:临泣穴用于治疗疟疾在下午发作。
- 解释:临泣穴用于治疗疟疾在下午发作。
天枢:主治疟疾时身体发冷,发热严重且狂言。
- 解释:天枢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冷和发热。
- 解释:天枢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冷和发热。
少商:主治身体颤抖、下巴抖动。
- 解释:少商穴用于治疗身体颤抖和下巴抖动。
- 解释:少商穴用于治疗身体颤抖和下巴抖动。
少海:主治疟疾时背部发冷。
- 解释:少海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背部发冷。
- 解释:少海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背部发冷。
阳溪:主治疟疾时身体发冷且咳嗽、呕吐泡沫。
- 解释:阳溪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冷和咳嗽。
- 解释:阳溪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冷和咳嗽。
温溜:主治疟疾时面部红肿。
- 解释:温溜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面部红肿。
- 解释:温溜穴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面部红肿。
商丘、神庭、上星、百会、完骨、风池、神道、液门、前谷、光明、至阴、大杼:主治疟疾发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发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发热。
阴都、少海、商阳、三间、中渚:主治身体发热且疟疾。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热。
太泉、大溪、经渠:主治疟疾时咳嗽、心烦、无法躺卧,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咳嗽、心烦和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咳嗽、心烦和寒热交替。
大陵、腕骨、阳谷、少冲:主治疟疾时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寒热交替。
合谷、阳池、侠溪、京骨:主治疟疾时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寒热交替。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寒热交替。
偏历:主治风疟且汗不出。
- 解释:偏历穴用于治疗风疟引起的无法出汗。
- 解释:偏历穴用于治疗风疟引起的无法出汗。
支正、小海:主治风疟。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风疟。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风疟。
天井:主治疟疾在进食时发作,心痛、悲伤、不乐。
- 解释:天井穴用于治疗疟疾在进食时发作。
- 解释:天井穴用于治疗疟疾在进食时发作。
三里、陷谷、侠溪、飞扬:主治疟疾时气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气短。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气短。
飞扬:主治狂疟时头痛、身体反折。
- 解释:飞扬穴用于治疗狂疟引起的头痛和身体反折。
- 解释:飞扬穴用于治疗狂疟引起的头痛和身体反折。
少泽、复溜、昆仑:主治疟疾时身体发冷且汗不出。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冷和无法出汗。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身体发冷和无法出汗。
厉兑、内庭:主治疟疾时食欲不振,恶寒。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食欲不振和恶寒。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引起的食欲不振和恶寒。
冲阳、束骨:主治疟疾从脚部开始发作。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从脚部开始发作。
- 解释:这些穴位用于治疗疟疾从脚部开始发作。
总结
《千金方》中“针灸下·热病第五”部分详细介绍了热病、黄疸、霍乱和疟疾等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针灸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发热、出汗、心烦、呕吐等症状,并根据病情的虚实选择补泻手法。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热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系统认识和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