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毒香港脚方·论风毒状第一
论曰∶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
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莫不由此二公。又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
魏周之代,盖无此病,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特以三方鼎峙,风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关西、河北不识此疾。自圣唐开辟,六合无外。南极之地,襟带是重,爪牙之寄,作镇于彼,不习水土,往者皆遭。近来,中国士大夫虽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风气混同,物类齐等所致之耳。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香港脚。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深师述支法存所用永平山敷、施连、范祖耀、黄素等诸脚弱方,凡八十余条,皆是精要;然学人寻览,颇觉繁重,正是方集耳,猝欲救急,莫测指南。今取其所经用灼然有效者,以备仓猝,余者不复具述。
论何以得之于脚。问曰∶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脚也?答曰∶夫人有五脏,心肺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
论得已便令人觉不。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它病,一度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始起甚微,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猝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
论风毒相貌。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又风毒之中人也,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迷忘、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酷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不肿,或 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亦云风毒香港脚之候也。其候难知,当须细意察之,不尔必失其机要。一朝病成,难可以理,妇人亦尔。又有妇人产后,春夏取凉,多中此毒,宜深慎之。其闷热掣 、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觉脐下冷痞, 然不快,兼小便淋沥,不同生平,即是脚气之候。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
论得之所由。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靴、袜当风取凉,皆成香港脚。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湿热之气蒸人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痛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地者,则冷湿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体酷冷转筋。若当风取凉得之者,病发则皮肉顽痹,诸处 动,渐渐向头。凡常之日,忽然暴热,人皆不能忍得者,当于此时必不得顿取于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复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也。
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急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 胫表里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二三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黄帝云∶当风取凉,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论冷热不同。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不同。热者治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因香港脚续生诸病。虽患香港脚,不妨乳石动发,皆须服压石药疗之。夫因患香港脚续生诸病者,则以诸药对之。或小便不利,则以猪苓、茯苓及诸利小便药治之;大便极坚者,则以五柔麻仁丸等治之;遍体肿满成水病者,则取治水方中诸治水之药治之。余皆效此,更无拘忌。
论须疗缓急。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勿缓。伤缓气上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看心下急气喘不停,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皆死。
论虚实可服药不可服药。凡香港脚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脚气之人,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
  论看病问疾人。世间大有病患亲朋故旧交游来问疾,其人曾不经一事,未读一方,自骋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言是虚,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或云是蛊;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纷纭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患心意,不知孰是;迁延未定,时不待人; 然致祸,各自散走。是故大须好人及好名医,识病深浅,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是事明解者。看病不尔,大误人事,窃悲其如此者众,故一一显析,具述病之由状,令来世病者读之以自防备也。但有一状相应,则须根据方急治,勿取外人言议,自贻忧悔;但详方意,人死不难莫信他言,以自误也。余尝为人撰门冬煎。(方见十二卷胆腑门,名天门冬煎。)此方治香港脚大有验,病者须用之论脉候法。凡香港脚虽复,诊候多涂,而三部之脉,要须不违四时者为吉,其逆四时者勿治。余如脉经所说,此中不复具载。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浓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难愈也。
论肿不肿。凡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有他疾发动,治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余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石发,狐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一向以肿为候,亦有肿者,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香港脚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论须慎不慎。凡香港脚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醋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
论善能治者几日可瘥。凡香港脚病,枉死者众。略而言之,有三种∶一觉之伤晚,二骄狠恣傲,三狐疑不决,此三种正当枉死之色。故世间诚无良医,虽有良医,而病患有性灵堪受入者,更复鲜少,故虽有骐骥而不遇伯乐,虽有尼父而人莫之师,其为枉横亦犹此也。今有病者,有受入性根据法,使余治之,不过十日,可得永瘥矣;若无受入性者,亦不须为治,纵令治之,恐无瘥日也。非但香港脚,诸病皆然。良药善言,触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
论灸法。凡香港脚,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根据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两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患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任人。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患累夫端坐,以病患手夫掩横膝上,夫下旁与曲膝头齐上旁侧夫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
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第四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患手夫度取,灸之百壮。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八绝骨穴,在脚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
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多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肿大上气,于是乃须大法灸,随诸输及诸管开节腹背尽灸之,并服八风散,往往得瘥。诸管输节解法,并在第二十九卷中。觉病入腹,若病患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诸穴,及两脚诸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二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以四指为一夫也。亦根据支法存旧法。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仓、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此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气不上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灸之。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乃曰八冲,极下气有效。其足十趾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病者非深相委悉,慎勿为人灸之。慎之。凡灸八冲艾炷须小作之。
论服汤药色目。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
若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其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异,当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脚未容至弱,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剂竹沥汤,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趣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便停服。三十二物八风散佳。凡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顽痹脚弱都愈乃止。若服竹沥汤脉势折如未病时,气力转胜脚,故未能行,体力充足,然后渐微行步。病重者瘥,后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觉脉及体内瘥,但当勤服八风散,勿以脚未能行,轻加余治,未必全得益,更生诸恶失此诸治也。猥人边亦勿行野葛膏。有人闻竹沥汤云,恐伤腰脚者,即勿与治。宜知此法,此皆人无受入性,不可与医故也,不为疑者说此之谓也。竹沥汤有三首,轻者服前方,重者以次第后方。此风毒乃相注易病患,宜将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许涂鼻孔耳门,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强健人,宜将服之。亦以涂耳鼻乃可临近亡人及视疾者,绛囊带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宜从少为始。(金牙散方在十四卷胆腑门)。病患惟宜饮赤小豆散,冬服侧子金牙酒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终不变快,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汤麻黄汤下之。若此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汤势相接,不可使半日缺汤即便杀人。(续命汤方见十卷诸风门。)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论风毒状第一

论曰: 经过考察各种经方,发现其中常有关于脚弱的论述,但古人较少患此病。自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南渡以来,许多士大夫阶层的人开始患上这种病。在岭南和江东地区,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医家,他们特别关注经方,擅长治疗此病;晋朝的许多官员因此得以痊愈,多亏了这两位医家。到了宋齐年间,僧人深师和师道人根据支法存等人的旧方,整理成三十卷医书,其中关于脚弱的方子有近百种。魏周时期,似乎没有这种病,所以姚公的《集验方》对此并不重视,徐王的医书也未提及。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三国鼎立,各地风俗、气候不同,关西、河北地区的人并不认识这种病。到了唐朝,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与北方不同,许多去南方任职的官员因不适应水土而患病。近年来,即使士大夫不涉足江南,也有人患上此病,这可能是由于天下风气混杂、物类齐等所致。此病初发时通常从脚开始,逐渐引起小腿肿胀,当时人称之为“香港脚”。深师认为,脚弱即是此病的本质。深师记录了支法存所用的永平山敷、施连、范祖耀、黄素等治疗脚弱的方子,共八十余条,都是精华;但学者查阅时觉得内容繁重,适合作为方剂集,急用时难以找到指南。因此,本文选取其中经用且确实有效的方子,以备急用,其余不再详述。

论为何风毒会首先侵袭脚部。 问:风毒侵袭人体,随处皆可致病,为何偏偏首先侵袭脚部?答:人体有五脏,心肺二脏的经络起于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的经络起于足十趾。风毒之气源于地气,地上的寒暑风湿之气蒸腾上升,脚部常接触地面,因此风毒侵袭人体时首先侵袭脚部;久而不愈,则会蔓延至四肢、腹背、头项;初期症状不明显,久病后才显现。经书云:次传、间传即为此理。

论风毒侵袭后是否立即显现症状。 凡香港脚病,皆由风毒侵袭所致。得此病后,多数人不会立即察觉,常因其他疾病发作时才显现。有时突然感到胸闷,两三天后才会发现。许多庸医不识此病,误作其他病治疗,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此病常不为人所知。初期症状轻微,饮食、活动如常,只是突然感到脚部无力、不能活动,这是其独特之处。黄帝云:缓风湿痹即为此病。

论风毒的症状表现。 有的人脚部尚未感到异常,但头项、臂膊已出现不适;有的人身体各处无明显症状,但心腹五脏已感到不适。风毒侵袭人体后,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胸中悸动、怕光、精神昏聩、言语错乱、头痛、身体寒冷、转筋、腿脚麻木、四肢无力、关节挛急、小腹麻木等症状,这些都是香港脚的表现,也称为风毒香港脚。这些症状难以察觉,需细心观察,否则会错过治疗时机。一旦病情加重,难以治愈,女性亦如此。尤其是产后妇女,春夏贪凉,易中此毒,需特别谨慎。若感到脐下寒冷、小便不畅,即是脚气之候。脚部麻木无力称为缓风,疼痛则为湿痹。

论风毒侵袭的原因。 凡四季之中,不宜久立、久坐于湿冷之地;也不可因酒醉出汗后脱衣、脱鞋袜迎风取凉,否则易患香港脚。若在暑天久坐、久立于湿地,湿热之气侵入经络,病发时必发热,四肢酸痛、烦闷。若在寒天久坐、久立于湿冷地,冷湿之气侵入经络,病发时四肢寒冷、转筋。若因迎风取凉得病,病发时皮肉麻木,逐渐向头部蔓延。若天气突然变热,不可立即贪凉,否则易生病。许多勤奋学习的人,久坐、久立于湿地,冷风侵袭经络,不知不觉中患病。

论风毒侵袭的部位。 风毒侵袭人体,常先侵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张开,腠理疏松,风如急箭,或先侵袭足心、足背、膝以下小腿表里。若想预防此病,初觉不适时即灸所觉处二三十壮,可立即痊愈,不再复发。黄帝云:迎风取凉、酒后行房,易患此病。

论风毒侵袭后的冷热不同。 问:为何风毒侵袭后有冷有热?答:足部有三阴三阳经络,寒侵袭三阳,病发时必冷;暑侵袭三阴,病发时必热,因此有表里冷热之分。热者用冷药治疗,冷者用热药治疗,需根据病情灵活处理。脾受阳毒则热顽,肾受阴湿则寒痹。

论因香港脚引发的其他疾病。 虽患香港脚,但若因服用乳石类药物引发其他疾病,需用压石药治疗。若因香港脚引发其他疾病,则需对症下药。如小便不利,用猪苓、茯苓等利小便药治疗;大便坚硬,用五柔麻仁丸等治疗;全身水肿,用治水方中的药物治疗。其余皆如此,无需拘泥。

论治疗的缓急。 凡稍有不适,即需高度重视,迅速治疗,不可拖延。若拖延,气上入腹,胸胁逆满,呼吸急促,严重者即刻死亡,轻者数日内必死,需急治。若心下急、气喘不止、自汗、寒热交替、脉促短数、呕吐不止,皆属危症。

论虚实与服药。 凡香港脚病,皆因气实而死,无人因服药致虚而亡。因此,脚气患者不可大补,亦不可大泻,不可因怕虚而停止服药,否则必死无疑。

论看病问疾之人。 世间有许多病患的亲朋故旧前来探病,这些人未曾学过医,却自以为是,妄谈病情。或言虚,或言实;或言风,或言蛊;或言水,或言痰,众说纷纭,误导患者,延误治疗,最终导致祸患。因此,需有经验丰富的医者,精通医理,博览群书,方能准确诊断。若看病不仔细,误事害人,实为可悲。本文详细分析病情,供后世患者参考,若有相应症状,需根据方剂急治,不可轻信他人,以免延误病情。

论脉候法。 凡香港脚病,虽病情复杂,但三部之脉需顺应四时者为吉,逆四时者难治。其余脉象如脉经所述,此处不赘述。黑瘦者易治,肥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白人不耐风;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者病重难愈。

论肿与不肿。 许多人久患香港脚而不自知,后因其他疾病发作,治愈后却出现呕吐、脚弱,经诊断方知为香港脚。患者常因未曾脚肿而拒绝服药,误以为是石发,最终死亡。因此,香港脚并非都以肿为候,有肿者,有不肿者。若小腹麻木,脚多不肿;小腹麻木后三五日即呕吐者,称为香港脚入心,必死无疑。凡香港脚病入心者难治,因肾水克心火。

论饮食禁忌。 凡香港脚病,需慎房事,忌食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皆需禁食,不可犯之。忌大怒。宜食粳米、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忌食生果、酸醋。宜食生牛乳、生栗子。

论治疗时间。 凡香港脚病,枉死者众多,原因有三:一是发现太晚,二是骄纵不治,三是狐疑不决。世间良医稀少,患者若能接受治疗,十日内可痊愈;若不能接受治疗,纵使良医亦难治愈。不仅香港脚,其他病亦如此。良药善言,触目可及,但不可强求;法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

论灸法。 凡香港脚,初得脚弱时需立即灸治,并服竹沥汤。灸后可服八风散,无不痊愈。若只灸不服散,或只服散不灸,半愈半死。即使痊愈,一两年后可能复发。发现症状后立即灸治并服散,十之八九可痊愈。此病轻者虽不立即恶化,但若治疗不当,根源未除,久后必致命,需高度重视。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凡灸八处,风市穴灸百壮,重者可达五六百壮;伏兔穴灸百壮,可减至五十壮;犊鼻穴灸五十壮,可增至百壮;膝眼穴、三里穴、上廉穴、下廉穴、绝骨穴皆灸百壮。灸时不必一次灸完,可分批进行,三日内灸完为佳。若病在一脚,则灸一脚;病在两脚,则灸两脚。脚弱病多累及两脚。若脚部不适,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不适,灸四处。灸壮数随病情轻重而定,轻者不可少于百壮,不愈则继续灸治,多多益善。绝骨穴最为重要。若脚弱不治,病入腹,腹肿气上,需大灸诸穴,并服八风散,往往可愈。若患者不耐痛,可只灸胸心腹及两脚诸穴,亦有效。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横过为一夫。脚弱灸法以四指为一夫。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穴近来灸者多觉气上,故不取此法。气不上者可用。若病重恐不救,需灸之。足十趾去趾奇一分,两足共八穴,称为八冲,极下气有效。足十趾端名为气端,日灸三壮,大神要。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若非深悉病情,慎勿为人灸之。凡灸八冲,艾炷需小。

论服汤药色目。 风毒之气入体,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象不同。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若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脉多因虚而得;若大虚短气力乏,可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脉浮大紧快,此为最恶脉;若沉细而快,与浮大紧者同为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法相同,需灵活处理。若形尚可,手脚未至无力,数日内气上即亡。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汤势需持续,不可半日无汤。竹沥汤需热服,若未极热,易停于胸心,更增病患。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若已服三剂竹沥汤,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可用大鳖甲汤下之;若汤势尽而不得下,可用丸药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直至脉势折、气息调理后停服。三十二物八风散佳。凡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顽痹脚弱都愈乃止。若服竹沥汤脉势折如未病时,气力转胜脚,故未能行,体力充足,然后渐微行步。病重者瘥,后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觉脉及体内瘥,但当勤服八风散,勿以脚未能行,轻加余治,未必全得益,更生诸恶失此诸治也。猥人边亦勿行野葛膏。有人闻竹沥汤云,恐伤腰脚者,即勿与治。宜知此法,此皆人无受入性,不可与医故也,不为疑者说此之谓也。竹沥汤有三首,轻者服前方,重者以次第后方。此风毒乃相注易病患,宜将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许涂鼻孔耳门,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强健人,宜将服之。亦以涂耳鼻乃可临近亡人及视疾者,绛囊带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宜从少为始。(金牙散方在十四卷胆腑门)。病患惟宜饮赤小豆散,冬服侧子金牙酒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终不变快,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汤麻黄汤下之。若此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汤势相接,不可使半日缺汤即便杀人。(续命汤方见十卷诸风门。)


解释

该内容出自《千金方》,主要论述了“风毒香港脚”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香港脚(即脚气病)在古代被认为是由风毒侵袭所致,初期症状从脚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文中详细描述了风毒侵袭的途径、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如灸法、汤药等),并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此外,文中还提到饮食禁忌、脉象诊断、虚实辨证等内容,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脚气病的全面认识和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