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章 修身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修身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是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与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解释

君子在战场上虽然讲究阵势,但勇气是其根本;在丧事上虽然讲究礼仪,但哀痛是其根本;士人虽然讲究学问,但行为是其根本。因此,如果根基不稳,就不要追求表面的繁荣;如果身边的人不亲近,就不要去追求远方的关系;如果亲戚不依附,就不要去追求外交;如果事情没有始终,就不要去追求多种事业;如果对事物没有深刻理解,就不要去追求广博的见识。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先考察近处,再吸引远方的人,君子考察近处,是为了修身。修身,就是在受到诋毁时反思自己,这样怨恨就会减少,行为也会得到修正。

不要听信诽谤和恶意的言辞,不要说出伤害他人的话,心中不要存有伤害他人的念头,即使有喜欢诋毁他人的人,也无法找到依靠。因此,君子在做事上日益强大,愿望日益远大,志向日益坚定。

君子的原则是: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有时表现出仁义,活着时表现出爱心,死去时表现出哀痛;这四种行为不能虚假,必须发自内心。心中藏有的爱,不能枯竭;行为表现出的恭敬,不能枯竭;口中说出的话,不能枯竭。这些美德遍布四肢,渗透肌肤,即使头发花白,头顶秃了,也不会放弃,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不会通达;言语不诚实的人,行动不会果断。拥有财富却不能分享的人,不值得与他交朋友;坚守道义不坚定,对事物了解不广泛,分辨是非不清晰的人,不值得与他交往。根基不稳固的人,末节必然不牢固。强大但不修身的人,最终必然会懈怠。源头浑浊的水流,必然不清澈;行为不诚实的人,名声必然受损。名声不会凭空产生,声誉不会自动增长。功成名就,名誉不能虚假,必须发自内心。只说不做,即使能言善辩,也不会被人听信。虽然努力但夸耀功劳,即使辛苦,也不会被人认可。聪明的人内心明白但不多说,努力但不夸耀功劳,这样才能扬名天下。言语不在于多而在于智慧,不在于华丽而在于清晰。因此,智慧和清晰存在于自身,而情感则相反。善行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就不会持久;行为如果没有经过自身辨别,就不会确立;名声不能简单获得,声誉不能靠技巧建立,君子是用自己的行为来承载名声的。追求利益的人,会忘记名声,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天下的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