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章 尚贤(上)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解释
墨子说:“如今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们,都希望国家富足,人口众多,法律和政治清明。然而,现实却是国家不富反而贫穷,人口不多反而减少,政治不清反而混乱。这实际上是失去了他们所期望的,得到了他们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接着说:“这是因为王公大人们在治理国家时,没有崇尚贤能、任用有才能的人来管理政事。因此,国家如果贤能之士众多,治理就会稳固;贤能之士稀少,治理就会薄弱。所以,王公大人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广泛地选拔贤能之士。”
有人问:“那么,如何才能广泛地选拔贤能之士呢?”墨子回答说:“就像想要增加国家中擅长射箭和驾驭马车的人,就必须使他们富裕、尊贵、受到尊敬和赞誉,这样,国家中擅长射箭和驾驭马车的人就会增多。更何况那些贤能之士,他们品德高尚,言辞辩驳有力,精通各种道术,这些人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和社稷的支柱,也必须使他们富裕、尊贵、受到尊敬和赞誉,这样,国家中的贤能之士也会增多。”因此,古代的圣王在治理国家时,曾说过:“不义的人不会富裕,不义的人不会尊贵,不义的人不会亲近,不义的人不会受到重用。”于是,国家中那些原本依靠富贵的人听到后,都会反思说:“我原本依靠的是富贵,现在君主选拔人才不分贫贱,那么我也必须行义。”那些原本依靠亲近关系的人听到后,也会反思说:“我原本依靠的是亲近关系,现在君主选拔人才不分亲疏,那么我也必须行义。”那些原本依靠地理位置接近的人听到后,也会反思说:“我原本依靠的是地理位置接近,现在君主选拔人才不分远近,那么我也必须行义。”那些原本因为远离君主而觉得没有依靠的人听到后,也会反思说:“我原本因为远离君主而觉得没有依靠,现在君主选拔人才不分远近,那么我也必须行义。”于是,无论是偏远地区的臣子、门庭庶子、国中的百姓,还是四方边境的平民,听到后都会争相行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君主用来驱使臣下的,是一个原则;臣下用来侍奉君主的,也是一种方法。就像富人,有高墙深院,墙建好后,只在上面开一个门。如果有盗贼进来,关上他进来的门去抓他,盗贼就无法逃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掌握了关键。
因此,古代的圣王在治理国家时,按照德行来选拔人才,崇尚贤能。即使是农夫、工匠或市井之人,只要有才能就举荐他。给予他高爵位,厚禄,委以重任,赋予他决断的权力。因为:“爵位不高,百姓就不会尊敬;俸禄不厚,百姓就不会信任;政令不决断,百姓就不会畏惧。”将这三者授予贤能之士,并不是为了赏赐贤能,而是为了让事情成功。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据德行来安排职位,根据官职来履行职责,根据功劳来给予赏赐,根据功绩来分配俸禄。因此,官员不会永远尊贵,百姓也不会永远低贱。有才能的就举荐,没有才能的就罢免。举荐公正,排除私怨,这就是所说的道理。
因此,古代的尧在服泽之阳举荐了舜,将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禹在阴方之中举荐了益,将政事交给他,九州安定。汤在庖厨之中举荐了伊尹,将政事交给他,他的谋略得以实现。文王在罝罔之中举荐了闳夭、泰颠,将政事交给他们,西方土地归顺。所以,在那个时代,即使是那些拥有厚禄尊位的大臣,也没有不敬畏而努力施政的;即使是农夫、工匠或市井之人,也没有不争相劝勉而崇尚道义的。因此,贤能之士是国家的辅佐和继承者。得到贤能之士,谋略就不会困乏,身体就不会劳累,名声树立,功业成就,美德彰显,邪恶不生,这都是因为得到了贤能之士。所以墨子说:“得意的时候,贤能之士不可不举荐;不得意的时候,贤能之士也不可不举荐。如果想要继承尧、舜、禹、汤的道统,就不能不崇尚贤能。崇尚贤能,是政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