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章 小取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正。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不一周,或一是而一不是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非也。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人船,非人木也。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盗无难矣。此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且夫读书,非好书也。且斗鸡,非鸡也;好斗鸡,好鸡也。且入井,非入井也;止且入井,止入井也。且出门,非出门也;止且出门,止出门也。若若是,且夭,非夭也;寿夭也。有命,非命也;非执有命,非命也,无难矣。此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罪非之,无也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至不乘马,待周不乘马而后不乘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
居于国,则为居国;有一宅于国,而不为有国。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问人之病,问人也;恶人之病,非恶人也。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祭人之鬼,非祭人也;祭兄之鬼,乃祭兄也。之马之目盼则为之马盼;之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之牛之毛黄,则谓之中黄;之牛之毛众,而不谓之牛众。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一马,马也。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

解释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是非的界限,审视治乱的规律,辨别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处理利害关系,解决疑难问题。通过模拟万物的本质,探讨各种言论的异同。用名称来指代实际事物,用言辞来表达意思,用推理来说明原因。通过类比来选取和给予。自己有的不否定别人,自己没有的不强求别人。

“或”表示不完全,“假”表示现在不是这样,“效”是行为的法则,所效仿的就是行为的依据。如果符合法则,就是对的;不符合法则,就是错的。这就是“效”。“辟”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问题,“侔”是通过比较言辞来并行推理,“援”是说:“你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推”是通过将未选取的与已选取的相同之处进行类比。“是犹谓”表示相同,“吾岂谓”表示不同。

事物有相同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言辞的比较也有其适用范围。事物之所以如此,有其原因;虽然结果相同,但原因未必相同。选取事物也有其原因;虽然选取相同,但原因未必相同。因此,辟、侔、援、推这些推理方法,使用不当会导致误解,甚至偏离本质,必须谨慎使用,不能滥用。因为言论有多种角度、不同类别和不同原因,不能片面看待。

事物有时是“是而然”,有时是“是而不然”,有时是“一周而不一周”,有时是“一是而一不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言论有多种角度、不同类别和不同原因,不能片面看待。

例如:白马是马,骑白马就是骑马;黑马是马,骑黑马就是骑马。获是人,爱获就是爱人;臧是人,爱臧就是爱人。这些都是“是而然”的情况。

但有些情况是“是而不然”:获的父母是人,获侍奉父母并不是侍奉所有人;获的弟弟是美人,爱弟弟并不是爱美人。车是木头做的,但乘车并不是乘木头;船是木头做的,但乘船并不是乘木头。盗贼是人,但盗贼多并不等于人多;没有盗贼也不等于没有人。如何证明?人们厌恶盗贼多,但并不是厌恶人多;希望没有盗贼,但并不是希望没有人。大家都认同这一点。既然如此,虽然盗贼是人,但爱盗贼并不是爱人;不爱盗贼也不是不爱人;杀盗贼并不是杀人。这一点不难理解。这与前文的情况类似,世人认同前者却不自我否定,墨家提出后者却被非议,这没有道理。这就像是内心固执、外在封闭,心灵无法开放。这就是“是而不然”的情况。

再比如:读书并不是喜欢书,斗鸡并不是鸡,但喜欢斗鸡就是喜欢鸡;将要跳井并不是跳井,但阻止将要跳井就是阻止跳井;将要出门并不是出门,但阻止将要出门就是阻止出门。如果这样,将要夭折并不是夭折,但延长寿命就是避免夭折。有命运并不是命运,但否定命运就是否定命运。这一点不难理解。这与前文的情况类似,世人认同前者却不自我否定,墨家提出后者却被非议,这没有道理。这就像是内心固执、外在封闭,心灵无法开放。这也是“是而不然”的情况。

爱人,必须普遍爱所有人才能称为爱人;不爱人,不需要普遍不爱人;不普遍爱,就是不爱人。骑马,不需要骑遍所有马才能称为骑马;只要骑过马,就是骑马了。不骑马,必须完全不骑马才能称为不骑马。这是“一周而一不周”的情况。

住在国内就是住在国;在国内有一处宅子,并不等于拥有整个国家。桃树的果实是桃,但棘树的果实不是棘。询问别人的病情是关心人,但厌恶别人的病情并不是厌恶人。人的鬼魂不是人,但兄长的鬼魂是兄长。祭祀人的鬼魂并不是祭祀人,但祭祀兄长的鬼魂就是祭祀兄长。马的眼睛斜视,称为马斜视;马的眼睛大,并不称为马大。牛的毛是黄色,称为牛黄;牛的毛多,并不称为牛多。一匹马是马,两匹马也是马。马有四条腿,是指一匹马有四条腿,而不是两匹马有四条腿。一匹马是马。马中有白色的,是指两匹马中有白色的,而不是一匹马中有白色的。这是“一是而一不是”的情况。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辩论的目的、方法以及逻辑推理中的常见问题。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是非、辨别同异、处理利害关系。辩论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类比、举例、比较和推理,但这些方法在使用时必须谨慎,因为事物虽然表面上相似,但本质和原因可能不同。如果推理不当,容易导致误解或偏离本质。

文中通过大量具体例子,说明了“是而然”、“是而不然”、“一周而一不周”、“一是而一不是”等逻辑关系。这些例子揭示了语言和逻辑中的复杂性,强调了在推理和辩论中必须细致分析,不能简单类比或片面看待问题。

最后,作者批评了世人对某些逻辑问题的双重标准,指出墨家的观点虽然合理,却常被非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逻辑推理的误解和偏见。这段文字体现了墨家对逻辑和辩论的深刻思考,强调了理性分析和严谨推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