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朋友就不交往。不在恶人的朝廷里任职,不与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任职,与恶人交谈,就像穿着朝服戴着朝冠坐在泥炭上一样。他厌恶恶人的心态,就像与乡里人站在一起,如果对方的帽子不正,他就会立刻离开,好像会被玷污一样。因此,即使诸侯用巧妙的言辞来招揽他,他也不会接受。不接受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不屑于屈就。柳下惠,不以侍奉污浊的君主为羞耻,也不以担任小官为卑贱。他进仕时不隐瞒自己的贤能,必定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被遗弃也不怨恨,遭遇困苦也不忧伤。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站在我旁边,又怎么能玷污我呢?’所以他悠然自得地与人相处而不失自我,即使被人拉住也停下来。被人拉住也停下来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不屑于离开。”

孟子又说:“伯夷过于狭隘,柳下惠则不够恭敬。狭隘与不恭敬,君子都不会效仿。”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伯夷和柳下惠两位古代贤人的不同处世态度,以及孟子对他们的评价。

  1. 伯夷的处世态度

    • 原则性强:伯夷非常坚持自己的原则,只侍奉他认为是理想的君主,只与理想的朋友交往。
    • 厌恶恶人:他极端厌恶恶人,不愿与他们有任何接触,甚至在恶人的朝廷里任职或与恶人交谈,都让他感到极度不适。
    • 不屑屈就:即使诸侯用巧妙的言辞来招揽他,他也不会接受,因为他不屑于屈就。
  2. 柳下惠的处世态度

    • 宽容随和:柳下惠不以侍奉污浊的君主为羞耻,也不以担任小官为卑贱。
    • 坚持原则:他在进仕时不隐瞒自己的贤能,必定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
    • 不计较得失:被遗弃也不怨恨,遭遇困苦也不忧伤。
    • 自我保持:他能够悠然自得地与人相处而不失自我,即使被人拉住也停下来,因为他不屑于离开。
  3. 孟子的评价

    • 伯夷的狭隘:孟子认为伯夷过于狭隘,过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以至于显得有些偏激。
    • 柳下惠的不恭敬:孟子认为柳下惠不够恭敬,虽然宽容随和,但有时显得不够庄重。
    • 君子的选择:孟子指出,君子既不会效仿伯夷的狭隘,也不会效仿柳下惠的不恭敬,而是会寻求一种更为中庸和平衡的处世态度。

总结

这段古文通过对比伯夷和柳下惠的处世态度,探讨了君子应有的处世之道。孟子认为,君子既不应过于狭隘,也不应过于随和,而应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一种中庸和平衡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