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下·第七节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安葬母亲,然后又返回齐国,途中在嬴地停留。充虞向孟子请教说:“之前您不知道我的才能不足,让我负责监督制作棺木的事。当时事情紧急,我不敢多问。现在想私下请教您,棺木看起来似乎过于华丽了。”

孟子回答说:“古代的棺木没有固定的尺寸,中古时期棺木厚七寸,外椁的厚度与之相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是如此。这并不是为了追求外观的华丽,而是为了尽到人子的心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心里就不会感到满意;如果没有财力,心里也不会感到满意。有能力做到并且有财力,古人都会这样做,我为什么偏偏要例外呢?况且,为了让逝者不直接接触泥土,人子的心里难道不会感到安慰吗?我听说过,君子不会因为天下的事情而节俭对待自己的父母。”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丧葬礼仪的看法,尤其是对棺木制作的重视。孟子认为,棺木的厚薄和华丽程度并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美观,而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他引用了古代的传统,说明从天子到平民,棺木的尺寸和材质都有一定的标准,这并不是奢侈,而是为了尽到人子的责任。

孟子还强调,如果能够做到并且有财力,就应该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安葬父母,不能因为节俭而忽视对父母的孝道。他认为,君子不会因为天下的事务而节俭对待自己的父母,这表明了孟子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对孝道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道德伦理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