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也有人说:‘人性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不善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兴起时,百姓就喜欢行善;周幽王、周厉王在位时,百姓就喜欢作恶。’还有人说:‘有些人本性是善的,有些人本性是不善的;所以即使有尧这样的圣君,也有象这样的恶人;有瞽瞍这样的恶父,也有舜这样的孝子;有纣王这样的暴君,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贤臣。’现在你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的说法都错了吗?”

孟子回答说:“从人的本性来看,是可以行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至于那些行恶的人,并不是他们本性有错。恻隐之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从外面强加给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人们没有去思考罢了。所以说:‘只要去追求,就能得到;如果放弃,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会相差很多倍甚至无法计算,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诗经》上说:‘上天创造了众民,万物都有其法则。百姓秉持常道,喜爱美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是懂得道理啊!所以万物都有其法则,百姓秉持常道,因此喜爱美德。’”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讨论了人性的善恶问题。公都子引用了告子和其他人的观点,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而其他人则认为人性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不善的,或者有些人本性善,有些人本性不善。

孟子则坚持“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这些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固有的品质,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的。孟子认为,只要人们去追求和发扬这些本性,就能成为善人;如果放弃这些本性,就会走向恶。

孟子还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强调万物都有其法则,百姓秉持常道,因此喜爱美德。这表明人性本善,只要遵循本性,就能成为有德之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思想,并驳斥了其他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