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下·第七节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补助不足的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帮助不够的人。进入一个诸侯的疆域,如果土地得到开垦,田野治理得好,老人得到赡养,贤人受到尊重,杰出的人才在官位上,那么就有赏赐,赏赐的是土地。进入一个诸侯的疆域,如果土地荒芜,老人被遗弃,贤人流失,贪官污吏在官位上,那么就会受到责备。一次不朝见,就降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土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讨伐他。所以天子是讨伐而不是征伐,诸侯是征伐而不是讨伐。五霸是联合诸侯去征伐诸侯的人,所以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中,齐桓公是最强大的。在葵丘的盟会上,诸侯们绑住牲畜,载着盟书,但没有歃血为盟。第一条命令是:‘诛杀不孝的人,不要更换太子,不要以妾为妻。’第二条命令是:‘尊重贤人,培养人才,以表彰有德之人。’第三条命令是:‘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不要忘记宾客和旅人。’第四条命令是:‘士人没有世袭的官职,官员不得兼职,选拔士人必须得当,不得擅自杀害大夫。’第五条命令是:‘不要曲解法律,不要阻止粮食流通,不要有封赏而不告知。’说:‘凡是我们同盟的人,盟誓之后,要言归于好。’现在的诸侯都违反了这五条禁令,所以说: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助长君主的恶行,罪过小;迎合君主的恶行,罪过大。现在的大夫都迎合君主的恶行,所以说: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评和对古代政治理想的怀念。孟子通过对比三王、五霸、现在的诸侯和大夫,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1. 三王与五霸:三王指的是夏禹、商汤、周文王,他们被认为是理想的君主,能够以德治国。五霸则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虽然强大,但孟子认为他们是三王的罪人,因为他们通过武力征伐诸侯,而不是以德服人。

  2. 现在的诸侯与五霸:孟子认为现在的诸侯比五霸更糟糕,因为他们违反了五霸制定的五条禁令,如诛杀不孝、尊贤育才等,导致社会更加混乱。

  3. 现在的大夫与诸侯:大夫是诸侯的臣子,孟子批评他们迎合君主的恶行,助长了诸侯的腐败,因此他们是诸侯的罪人。

  4. 政治理想:孟子通过描述天子巡狩、诸侯述职的理想政治状态,表达了对古代以德治国、尊重贤人、关心百姓的怀念。他希望通过这种理想的政治状态,能够恢复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反映了孟子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古代理想政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