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下·第九节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说:“现在那些侍奉君主的人说:‘我能为君主开辟土地,充实府库。’现在所谓的良臣,其实是古代所说的民贼。君主不向往道德,不立志于仁政,却追求财富,这是在使桀那样的暴君更加富有。‘我能为君主结盟,打仗必胜。’现在所谓的良臣,其实是古代所说的民贼。君主不向往道德,不立志于仁政,却追求通过战争来强盛,这是在辅佐桀那样的暴君。按照现在的做法,不改变现在的风俗,即使把天下交给他,他也无法安稳地统治一天。”

解释:

这段古文是孟子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评。孟子认为,真正的良臣应该帮助君主推行仁政,以道德和仁爱治理国家,而不是仅仅追求财富和军事胜利。他批评那些所谓的“良臣”实际上是“民贼”,因为他们助长了君主的贪婪和暴力,使国家走向暴政。孟子强调,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即使拥有天下,也无法长久稳定地统治。

具体来说:
1.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这些人以为通过扩张领土和增加财富来取悦君主,但实际上这是在助长君主的贪婪,类似于古代暴君桀的行为。
2.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这些人以为通过结盟和战争来增强君主的军事力量,但实际上这是在助长君主的暴力,类似于辅佐暴君桀。
3.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指出,如果不改变当前的政治风气和做法,即使拥有天下,也无法长久稳定地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方式违背了仁政和道德。

孟子的这段论述反映了他对仁政的坚持和对暴政的反对,强调治国应以道德和仁爱为本,而不是追求财富和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