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下·第十一节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注释:白话文翻译:
白圭说:“我治理水患的本领比大禹还要高明。”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应水的本性。因此,大禹把四海当作蓄水的沟壑,而你却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仁人最厌恶的。你错了。”
解释:
这段古文出自《孟子·告子下》,是孟子与白圭之间的一段对话。白圭自夸自己治理水患的能力超过了大禹,孟子则批评了他的做法。
白圭的言论:白圭认为自己在治理水患方面比大禹还要高明,表现出自负的态度。
孟子的反驳:
- 顺应水性:孟子指出,大禹治水的成功在于他顺应了水的本性,而不是强行改变水的流向。大禹将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让水自然流入大海,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 以邻为壑:孟子批评白圭的做法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这意味着白圭通过将水引向邻国来解决自己国家的水患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而且会导致邻国遭受洪水的侵害。
- 洚水与洪水:孟子进一步解释,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也就是洪水。洪水是仁人最厌恶的,因为它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 顺应水性:孟子指出,大禹治水的成功在于他顺应了水的本性,而不是强行改变水的流向。大禹将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让水自然流入大海,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总结:孟子通过这段对话,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道德的重要性。他批评了白圭以邻为壑的自私做法,并指出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而且会给他人带来灾难。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治理国家要遵循自然规律,注重道德和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