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五节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注释:《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五节》的白话文翻译及解释如下:
白话文翻译:
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舜的父亲)杀了人,那该怎么办?”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桃应又问:“那么舜不会阻止吗?”
孟子回答:“舜怎么能阻止呢?皋陶是依法行事。”
桃应接着问:“那么舜会怎么做呢?”
孟子说:“舜会把放弃天下看得像扔掉破鞋一样简单。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走,沿着海边隐居,终身快乐,把天下都忘掉。”
解释:
这段对话探讨了道德与法律、亲情与责任之间的冲突。桃应提出的问题涉及一个伦理困境:如果舜的父亲瞽瞍犯了杀人罪,作为天子的舜应该如何应对?孟子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回答,认为舜不应该阻止皋陶依法逮捕瞽瞍,因为法律是公正的,不应因私情而废法。
然而,孟子随后从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解决方案。他认为舜会放弃天子的地位,选择隐居,以保护父亲并维护自己的道德信念。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亲情的重视,以及个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法律与道德、公与私、责任与情感的复杂关系,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个人可能会选择牺牲权力和地位,以维护更高的道德原则和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