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翻译: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你,你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你,你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道:“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回答:“尊重道德,乐于行义,就可以安详自得。所以,士人在穷困时不失去仁义,在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百姓不会对他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泽惠及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的是孟子对宋勾践的教导,关于如何在游说和处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孟子提出了“嚣嚣”的态度,即无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能保持内心的安详自得。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尊德乐义”,即尊重道德,乐于行义。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尊德乐义”的具体表现:在穷困时,士人不应失去仁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在显达时,不应背离道德,这样才能让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在得志时,会将自己的恩泽惠及百姓;在不得志时,则会通过修身来显现于世。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道德和仁义,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段话强调了道德和仁义在个人处世中的重要性,无论处境如何,都应坚守这些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平和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