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上·第八节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古代的贤明士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自己的道路,也把别人的权势不放在心上,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够多次见到他。见面尚且不能多得,何况要他做臣下呢?”
解释:
这段古文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的第八节,主要讲述了古代贤明君王和士人的高尚品质。孟子通过对比古代贤王和贤士的态度,强调了他们对道德和原则的坚守,以及对权势的淡泊。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代的贤明君王非常喜欢听取善言,愿意接受有益的建议和意见,而不把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看得太重。这表明他们重视道德和智慧,而不是仅仅依靠权力来统治。
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古代的贤明士人也是如此,他们乐于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生道路,而对他人的权势毫不在意。这说明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追求,不会被外界的权势所左右。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因此,如果王公贵族不对这些贤士表示尊敬并尽到应有的礼节,就不能够频繁地见到他们。连见面都难以做到,更何况要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臣下呢?这表明贤士们有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他们不会轻易屈服于权势,只有在对他们表示足够的尊重和礼遇时,才愿意与王公贵族交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强调了贤明君王和士人对道德和原则的重视,以及对权势的淡泊。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道德理想和智慧,而不是外在的权力和地位。通过这种对比,孟子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权势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