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注释:白话文翻译: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这样的人,是亲眼见过尧舜而了解他们的;像商汤这样的人,则是通过听闻而了解尧舜的。从商汤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这样的人,是亲眼见过商汤而了解他的;像周文王这样的人,则是通过听闻而了解商汤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这样的人,是亲眼见过周文王而了解他的;像孔子这样的人,则是通过听闻而了解周文王的。从孔子到现在,才过去了一百多年,距离圣人的时代并不算远,距离圣人的居所也很近,然而却没有能够继承圣人道统的人,那也就没有继承圣人道统的人了。”

解释:

这段古文是孟子在讨论圣贤道统的传承问题。孟子通过列举从尧舜到孔子之间的历史人物,说明圣贤道统的传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见而知之”,即亲眼见过圣贤并直接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种是“闻而知之”,即通过听闻圣贤的事迹和教诲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孟子指出,从尧舜到孔子,每隔大约五百年就会有一位伟大的圣人出现,而在这期间,会有一些人通过亲眼所见或听闻来继承和传播圣人的道统。然而,从孔子到孟子所处的时代,虽然时间上距离孔子并不算远,地理上也离孔子的故乡很近,但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继承孔子的道统。孟子感叹道,如果没有人能够继承圣人的道统,那么圣人的道统也就无法延续下去了。

这段文字反映了孟子对道统传承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无人继承圣人道统的忧虑。孟子在这里强调了道统传承的重要性,认为圣贤的思想和智慧需要通过一代代人的学习和实践来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