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看着鸿雁和麋鹿,问孟子:“贤德的人也会享受这些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贤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这些,不贤德的人即使拥有这些,也不会感到快乐。《诗经》中说:‘开始建造灵台,规划并建造它,百姓们齐心协力,不久就建成了。建造时并不急于求成,百姓们自愿前来帮忙。国王在灵囿中,母鹿安详地伏在地上,母鹿显得非常肥美,白鸟也显得非常洁白。国王在灵沼边,鱼儿在水中跳跃。’周文王用百姓的力量建造高台和池塘,百姓们却感到欢乐,把高台称为‘灵台’,把池塘称为‘灵沼’,并且为其中拥有麋鹿、鱼鳖而感到快乐。古代的君王与百姓一同享受快乐,所以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太阳何时会毁灭,我愿与你一同灭亡。’如果百姓想要与君王一同灭亡,即使拥有高台、池塘、鸟兽,君王又怎么能独自享受快乐呢?”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通过对话,孟子阐述了君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以及贤德的重要性。

  1. 梁惠王的提问:梁惠王站在池塘边,观赏鸿雁和麋鹿,问孟子贤德的人是否也会享受这些自然美景。这表明梁惠王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思考贤德与快乐之间的关系。

  2. 孟子的回答:孟子指出,只有贤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这些物质财富,而不贤德的人即使拥有这些,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孟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周文王用百姓的力量建造高台和池塘,百姓们却感到欢乐,因为文王与百姓一同享受快乐。这强调了君王与百姓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贤德的重要性。

  3. 《汤誓》的引用:孟子引用《汤誓》中的话,说明如果百姓对君王不满,甚至愿意与君王一同灭亡,那么即使君王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无法独自享受快乐。这进一步强调了君王必须以民为本,与百姓同甘共苦,才能真正获得快乐。

总结:

这段古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强调了贤德的重要性以及君王与百姓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认为,只有贤德的君王才能真正享受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而不贤德的君王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和“仁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