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九节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道:“如果要建造一座大宫殿,就一定要让工匠去寻找大木材。工匠找到了大木材,大王就会高兴,认为他能胜任这个任务。如果工匠把木材砍小了,大王就会生气,认为他不能胜任这个任务。人从小学习,长大后想要实践所学。大王却说‘暂且放下你所学的东西,听从我的安排’,这又怎么样呢?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价值万镒,也一定要让玉匠来雕琢它。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下你所学的东西,听从我的安排’,这和教玉匠雕琢玉石又有什么不同呢?”

解释:

这段古文通过比喻,表达了孟子对齐宣王治国理念的批评。孟子用建造宫殿和雕琢玉石的例子,说明在具体事务上,人们会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但在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上,齐宣王却要求臣子放弃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完全听从他的安排。孟子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治国需要依靠贤能之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不是盲目听从君主的个人意愿。

  1. 巨室:指大宫殿,比喻国家。
  2. 工师:工匠,比喻治国的人才。
  3. 大木:大木材,比喻治国所需的资源和人才。
  4. 匠人斲而小之:工匠把木材砍小,比喻治国人才被压制或不被重用。
  5. 璞玉:未经雕琢的玉石,比喻国家。
  6. 玉人:玉匠,比喻治国的人才。
  7.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暂且放下你所学的东西,听从我的安排。

孟子通过这个比喻,强调治国需要尊重和利用贤能之士的学识和经验,而不是让君主随意干预和压制。这是对君主专制的批评,也是对贤能政治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