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章句下·第四节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彭更问道:“您后面跟着几十辆车,随从有几百人,轮流在各诸侯国之间接受他们的供养,这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孟子回答说:“如果不符合道义,那么即使是一筐食物也不应该接受;如果符合道义,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觉得过分。你觉得这过分吗?”
彭更说:“不,我认为士人没有实际贡献而接受供养,是不对的。”
孟子说:“如果你不通过交换劳动成果来弥补不足,那么农民会有多余的粮食,妇女会有多余的布匹;如果你能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匠等工匠都能从你这里得到食物。现在有这样的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兄长,坚守先王的道义,教导后来的学者,却不能从你这里得到食物。你为什么尊重木匠、车匠等工匠,而轻视那些践行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匠等工匠,他们的志向是为了谋生;君子践行道义,难道他们的志向也是为了谋生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要看他们的志向呢?只要他们对你有贡献,你就可以供养他们。你是根据他们的志向供养他们,还是根据他们的贡献供养他们?”彭更说:“我是根据他们的志向。”
孟子说:“如果有一个人,毁坏瓦片、涂抹墙壁,他的志向是为了谋生,你会供养他吗?”彭更说:“不会。”
孟子说:“那么你并不是根据志向供养人,而是根据他们的贡献。”
解释:
这段对话主要讨论了关于供养和贡献的问题。彭更认为,孟子带着庞大的随从队伍在诸侯国之间接受供养,似乎有些过分。孟子则反驳说,如果符合道义,即使是接受天下也不为过。他强调,重要的是是否符合道义,而不是表面的规模。
接着,孟子进一步讨论了供养的原则。他认为,如果社会能够互通有无,那么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他批评彭更轻视那些践行仁义的人,而重视工匠。孟子指出,供养的标准应该是对方的贡献,而不是他们的志向。即使一个人有谋生的志向,但如果他没有实际的贡献,也不应该得到供养。
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对道义和贡献的重视,强调社会应该根据实际的贡献来分配资源,而不是仅仅根据个人的志向或表面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