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上·第三节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他们施行仁政;而他们失去天下,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国家的兴衰存亡,道理也是一样的。天子如果不仁,就不能保住四海;诸侯如果不仁,就不能保住社稷;卿大夫如果不仁,就不能保住宗庙;士人和普通百姓如果不仁,就不能保住自己的身体。现在的人害怕死亡,却喜欢做不仁的事,这就好比害怕醉酒却偏要勉强喝酒一样。”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不仁政的后果。孟子通过历史事实,即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来说明仁政是国家兴亡的关键。他指出,无论是天子、诸侯、卿大夫,还是士人和普通百姓,如果不施行仁政,都会导致相应的灾难。最后,孟子用“恶醉而强酒”的比喻,批评了那些害怕死亡却仍然做不仁之事的人,指出他们的行为是自相矛盾的。
重点内容
仁政与国家的兴亡:孟子认为,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是否施行仁政。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他们施行仁政;而他们失去天下,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
各级统治者与仁政:孟子指出,无论是天子、诸侯、卿大夫,还是士人和普通百姓,如果不施行仁政,都会导致相应的灾难。天子不仁,不能保住四海;诸侯不仁,不能保住社稷;卿大夫不仁,不能保住宗庙;士人和普通百姓不仁,不能保住自己的身体。
自相矛盾的行为:孟子批评了那些害怕死亡却仍然做不仁之事的人,指出他们的行为是自相矛盾的,就像害怕醉酒却偏要勉强喝酒一样。
总结
这段古文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指出不仁政会导致国家的衰亡和个人的灾难。孟子通过历史事实和生动的比喻,批评了那些害怕死亡却仍然做不仁之事的人,提醒人们要施行仁政,以避免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