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说:“规矩,是衡量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人伦关系的最高典范。想要做君主的,就要尽到君主的职责;想要做臣子的,就要尽到臣子的职责。这两者,都以尧舜为榜样就可以了。如果不用舜侍奉尧的方式去侍奉君主,那就是不敬重君主;如果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式去治理百姓,那就是残害百姓。孔子说:‘道只有两种:仁与不仁罢了。’如果君主对百姓过于残暴,那么他自己会被杀,国家也会灭亡;如果不那么残暴,他自己也会陷入危险,国家也会削弱。这样的君主,即使被称为‘幽’‘厉’,即使有孝顺的子孙,百代之后也无法改变这个恶名。《诗经》上说:‘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就在夏朝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强调了君主的职责和道德标准,以及仁政的重要性。
规矩与圣人:孟子首先用“规矩”来比喻衡量方圆的最高标准,进而引出“圣人”作为人伦关系的最高典范。这里的意思是,君主和臣子都应该以圣人为榜样,遵循道德规范。
君道与臣道:孟子指出,君主和臣子各有其职责,且这些职责应以尧舜为榜样。尧舜被视为古代圣王,他们的治国之道是仁政的典范。
仁与不仁: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强调治理国家只有两种方式:仁政和不仁之政。仁政是善待百姓,不仁之政则是残害百姓。
暴政的后果:孟子警告说,如果君主对百姓过于残暴,不仅自己会被杀,国家也会灭亡;即使不那么残暴,君主也会陷入危险,国家也会削弱。这样的君主会被后人称为“幽”“厉”,即使有孝顺的子孙,也无法改变这个恶名。
历史教训:最后,孟子引用《诗经》中的话,强调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殷商的灭亡就是夏朝的教训。这里的意思是,君主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强调了君主应以仁政治国,善待百姓,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