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上·第八节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和他们谈论道理吗?他们身处危险之中却感到安逸,面对灾祸却认为有利,沉迷于导致自己灭亡的事情中。如果这样的人还能和他们谈论道理,那又怎么会有亡国败家的事情发生呢?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澈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浑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孔子说:‘你们听着!水清澈就用来洗帽带,水浑浊就用来洗脚,这都是自己选择的。’一个人必定是先自我侮辱,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庭必定是先自我毁坏,然后别人才会毁坏它;一个国家必定是先自我讨伐,然后别人才会讨伐它。《太甲》中说:‘天降的灾祸,尚且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灾祸,就无法逃脱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核心思想:

  1. 不仁者的特征:孟子指出,不仁的人往往无法认清自己的处境,他们身处危险却感到安逸,面对灾祸却认为有利,甚至沉迷于导致自己灭亡的行为。这种人无法接受正确的道理,因此难以避免灾祸。

  2. 自我选择与后果:通过小孩子唱的歌和孔子的解释,孟子强调了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水清澈时可以用来洗帽带,浑浊时只能用来洗脚,这取决于水的状态,而水的状态又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同样,一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兴衰、国家的存亡,都是由自身的行为决定的。

  3. 自我毁灭与外部侵害:孟子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家庭或国家的毁灭,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只有自己先做出侮辱、毁坏或讨伐的行为,外部的侮辱、毁坏或讨伐才会随之而来。

  4. 天灾与人祸的区别:最后,孟子引用《太甲》中的话,说明天降的灾祸尚可躲避,但自己造成的灾祸则无法逃脱。这强调了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自我毁灭。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强调了自我责任和行为后果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因自身的不仁而导致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