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一节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曾子住在武城时,有越国的敌寇来犯。有人对他说:“敌寇来了,为什么不离开呢?”曾子回答说:“不要让外人住进我的屋子,不要让他们毁坏我的树木。”敌寇退去后,曾子又说:“修好我的墙屋,我要回来了。”敌寇退去后,曾子果然回来了。
他身边的人说:“我们对待先生,如此忠诚和尊敬。敌寇来了,他却先离开,给百姓树立了榜样;敌寇退去,他又回来,这似乎不太妥当。”
沈犹行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从前沈犹家有负刍之祸,跟随先生的七十个人,没有一个参与其中。”
子思住在卫国时,有齐国的敌寇来犯。有人对他说:“敌寇来了,为什么不离开呢?”子思回答说:“如果我也急着离开,国君和谁一起守城呢?”
孟子说:“曾子和子思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曾子是老师,是父兄;子思是臣子,是微臣。曾子和子思如果互换位置,他们都会做同样的事。”
解释:
这段古文通过曾子和子思在面对敌寇时的不同反应,探讨了不同身份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责任和行为准则。
曾子的行为:
- 曾子作为老师和父兄,他的首要责任是保护自己的学生和家人。因此,当敌寇来临时,他选择离开,以避免他们受到伤害。敌寇退去后,他又回来,继续履行他的职责。
- 曾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保护意识。
- 曾子作为老师和父兄,他的首要责任是保护自己的学生和家人。因此,当敌寇来临时,他选择离开,以避免他们受到伤害。敌寇退去后,他又回来,继续履行他的职责。
子思的行为:
- 子思作为臣子,他的责任是保卫国家和君主。因此,当敌寇来临时,他选择留下,与国君一起守城,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
- 子思的行为体现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 子思作为臣子,他的责任是保卫国家和君主。因此,当敌寇来临时,他选择留下,与国君一起守城,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
孟子的评论:
- 孟子认为曾子和子思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各自的责任和角色。如果他们互换位置,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 孟子的评论强调了不同身份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责任和行为准则,以及这些准则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 孟子认为曾子和子思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各自的责任和角色。如果他们互换位置,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曾子和子思的不同行为,探讨了不同身份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责任和行为准则,强调了这些准则的普遍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