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九年
【经】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
甲子,晋侯佹诸卒。
冬,晋里克杀其君之子奚齐。
【传】
九年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宰孔先归,遇晋侯曰:“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
九月,晋献公卒,里克、 [插图]郑欲纳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乱。
初,献公使荀息傅奚齐,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对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公曰:“何谓忠贞?”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及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荀息曰:“将死之。”里克曰:“无益也。”荀叔曰:“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虽无益也,将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我欲无贰,而能谓人已乎。”
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书曰:“杀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辅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
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有焉。”
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而还,讨晋乱也。令不及鲁,故不书。
晋郤芮使夷吾重赂秦以求入,曰:“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从之。齐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秦伯谓郤芮曰:“公子谁恃?”对曰:“臣闻亡人无党,有党必有雠。夷吾弱不好弄,能斗不过,长亦不改,不识其他。”
公谓公孙枝曰:“夷吾其定乎?”对曰:“臣闻之,唯则定国。《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文王之谓也。又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今其言多忌克,难哉!”公曰:“忌则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九年春天,周历三月丁丑日,宋公御说去世。
夏天,僖公在葵丘与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面。
秋天七月乙酉日,伯姬去世。
九月戊辰日,诸侯在葵丘结盟。
甲子日,晋侯佹诸去世。
冬天,晋国的里克杀了他的君主之子奚齐。

传:
九年春天,宋桓公去世,还未下葬,宋襄公就与诸侯会面,因此称他为“子”。凡是君主在丧期间,周王称为“小童”,公侯称为“子”。
夏天,诸侯在葵丘会面,重申盟约,并且修好关系,这是合乎礼制的。周王派宰孔赐给齐侯祭肉,说:“天子在祭祀文王、武王时,派我赐给伯舅祭肉。”齐侯准备下拜。宰孔说:“还有后续的命令。天子派我说:‘因为伯舅年事已高,加上劳苦,赐予一级,不用下拜。’”齐侯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小白我怎敢贪图天子的命令而不下拜!恐怕会因此而失礼,给天子带来羞耻。怎敢不下拜!”于是下拜,然后接受祭肉。
秋天,齐侯在葵丘与诸侯结盟,说:“凡是与我结盟的人,结盟之后,都要归于和好。”宰孔先回去,遇到晋侯说:“可以不参加会盟了。齐侯不致力于德行,而是忙于远方的征伐,所以北伐山戎,南伐楚国,西边又举行这次会盟。东边的征伐还不知道,西边则不会有了。他可能在制造混乱。您应该致力于平定混乱,不必忙于出行。”晋侯于是返回。
九月,晋献公去世,里克、郑想要拥立文公,所以以三位公子的党羽发动叛乱。
起初,献公派荀息辅佐奚齐,献公病重时,召见荀息,说:“把这个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你,让你屈尊为大夫,该怎么办?”荀息叩头回答说:“臣将竭尽全力,加上忠贞。如果成功,是君主的威灵;如果不成功,就以死相随。”献公说:“什么是忠贞?”荀息回答说:“对公家有利的事情,知道就去做,这是忠。送走逝者,侍奉生者,两不相猜,这是贞。”等到里克准备杀奚齐时,先告诉荀息说:“三方的怨恨将要发作,秦国、晋国都会支持,你打算怎么办?”荀息说:“将为此而死。”里克说:“这没有益处。”荀息说:“我与先君有言在先,不能有二心。想要履行诺言,却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即使没有益处,又能逃避到哪里去呢?况且人们都希望行善,谁不如我?我不想有二心,难道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吗?”
冬天十月,里克在奚齐的住处杀了他。史书记载:“杀了他的君主之子。”因为还未下葬。荀息准备为此而死,有人说:“不如立卓子并辅佐他。”荀息于是立公子卓,然后下葬。
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上杀了公子卓,荀息为此而死。君子说:“《诗经》所说的‘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去;言语上的污点,却无法抹去’,荀息就是这样的人。”
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讨伐晋国,到达高梁后返回,这是为了讨伐晋国的内乱。命令没有传到鲁国,所以没有记载。
晋国的郤芮让夷吾重金贿赂秦国以求回国,说:“别人实际上拥有国家,我何必吝啬。回国后能得民心,土地又算得了什么。”夷吾听从了。齐国的隰朋率领军队与秦军会合,护送晋惠公回国。秦伯问郤芮:“公子依靠谁?”郤芮回答说:“臣听说流亡的人没有党羽,有党羽就一定有仇敌。夷吾年少时不贪玩,能争斗但不过分,长大后也没有改变,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秦伯对公孙枝说:“夷吾能安定国家吗?”公孙枝回答说:“臣听说,只有遵循法则才能安定国家。《诗经》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是说周文王。又说:‘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这是说没有偏好,没有厌恶,不忌妒,不争强。现在他的话多有忌妒和争强,难啊!”秦伯说:“忌妒就会多怨恨,又怎么能争强?这对我们有利。”
宋襄公即位,认为公子目夷仁德,任命他为左师来执政。于是宋国治理得很好。因此鱼氏世代担任左师。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发生的几件重要历史事件:

  1. 宋桓公去世与宋襄公继位:宋桓公去世后,宋襄公在未下葬的情况下与诸侯会面,因此被称为“子”。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在丧期间的特殊称谓和礼仪。

  2. 葵丘之会: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会盟,重申盟约,修好关系。周王赐给齐侯祭肉,齐侯在礼仪上表现得非常恭敬,显示了对周王权威的尊重。

  3. 晋国内乱:晋献公去世后,晋国陷入内乱。里克杀了献公之子奚齐和公子卓,荀息为了履行对献公的承诺而殉死。这段历史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忠臣的节操。

  4. 齐侯伐晋:齐侯率领诸侯军队讨伐晋国,目的是平定晋国的内乱。这表明齐桓公作为当时的霸主,积极干预其他诸侯国的内政,以维护秩序。

  5. 晋惠公回国:晋国的郤芮通过贿赂秦国,帮助夷吾(晋惠公)回国。这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手段。

  6. 宋襄公的治国:宋襄公任命公子目夷为左师,宋国因此治理得很好。这反映了宋襄公的用人智慧和宋国的政治稳定。

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礼仪制度、权力斗争以及忠臣的节操,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