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十八年
【经】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
夏,师救齐。
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
狄救齐。
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卫。
【传】
十八年春,宋襄公以诸侯伐齐。三月,齐人杀无亏。
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齐人将立孝公,不胜,四公子之徒遂与宋人战。
夏五月,宋败齐师于甗,立孝公而还。
秋八月,葬齐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燬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十八年春季,周历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联合攻打齐国。
夏季,军队救援齐国。
五月戊寅日,宋军与齐军在甗地交战,齐军大败。
狄人救援齐国。
秋季八月丁亥日,安葬齐桓公。
冬季,邢人、狄人攻打卫国。

传:
十八年春季,宋襄公率领诸侯攻打齐国。三月,齐国人杀了无亏。
郑伯首次朝见楚王,楚王赐给他铜,后来后悔了,与他盟誓说:“不要用这些铜来铸造兵器。”于是郑伯用这些铜铸造了三口钟。
齐国人准备立孝公为君,但没有成功,四位公子的部下于是与宋人交战。
夏季五月,宋军在甗地打败齐军,立孝公为君后返回。
秋季八月,安葬齐桓公。
冬季,邢人、狄人攻打卫国,包围了菟圃。卫侯把国家让给父兄子弟和朝中众人,说:“如果有人能治理好国家,我燬愿意听从。”众人不同意,于是卫侯在訾娄驻扎军队。狄军撤退。梁伯扩大了自己的国土,但没有实际控制,把新占领的地方命名为新里,后来被秦国夺取。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涉及齐国的内乱和外部势力的干预。

  1. 宋襄公伐齐:宋襄公联合曹伯、卫人、邾人攻打齐国,这是因为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了内乱。齐桓公的四个儿子争夺君位,导致国内混乱。

  2. 齐人杀无亏:无亏是齐桓公的儿子之一,他在争夺君位的过程中被杀,反映了齐国当时的内乱局面。

  3. 郑伯朝楚:郑伯首次朝见楚王,楚王赐给他铜,但后来后悔,担心郑伯用这些铜铸造兵器,于是与他盟誓,要求他不要用这些铜来制造兵器。郑伯最终用这些铜铸造了三口钟。

  4. 宋败齐师:宋军在甗地打败齐军,立孝公为君,这是宋襄公干预齐国内政的结果。孝公是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宋襄公支持他即位,以稳定齐国的局势。

  5. 葬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去世标志着齐国霸业的结束。齐桓公的葬礼在八月举行,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6. 邢人、狄人伐卫:邢人和狄人联合攻打卫国,反映了当时中原诸侯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卫侯试图让位给他人,但众人不同意,最终卫侯在訾娄驻扎军队,狄军撤退。

  7. 梁伯扩土:梁伯扩大了自己的国土,但未能实际控制新占领的地方,后来这些地方被秦国夺取,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领土争夺。

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内乱和外部干预对国家命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