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定公九年
【经】
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
得宝玉、大弓。
六月,葬郑献公。
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
秦伯卒。
冬,葬秦哀公。
【传】
九年春,宋公使乐大心盟于晋,且逆乐祁之尸。辞,伪有疾。乃使向巢如晋盟,且逆子梁之尸。子明谓桐门右师出,曰:“吾犹衰绖,而子击钟,何也?”右师曰:“丧不在此故也。”既而告人曰:“己衰绖而生子,余何故舍钟?”子明闻之怒,言于公曰:“右师将不利戴氏,不肯適晋,将作乱也。不然无疾。”乃逐桐门右师。
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故用其道,不弃其人。《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子然无以劝能矣。”
夏,阳虎归宝玉、大弓。书曰“得”,器用也。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
六月,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奔齐,请师以伐鲁,曰:“三加必取之。”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臣尝为隶于施氏矣。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菑。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罢,大臣必多死亡,己于是乎奋其诈谋。夫阳虎有宠于季氏,而将杀季孙,以不利鲁国,而求容焉。亲富不亲仁,君焉用之?君富于季氏,而大于鲁国,兹阳虎所欲倾覆也。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追而得之,囚于齐。又以葱灵逃,奔宋,遂奔晋,適赵氏。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
秋,齐侯伐晋夷仪。敝无存之父将室之,辞,以与其弟,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于高、国。”先登,求自门出,死于霤下。东郭书让登,犁弥从之,曰:“子让而左,我让而右,使登者绝而后下。”书左,弥先下。书与王猛息。猛曰:“我先登。”书敛甲曰:“曩者之难,今又难焉。”猛笑曰:“吾从子如骖之靳。”
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其帅又贱,遇,必败之,不如从齐。”乃伐齐师,败之。齐侯致禚、媚、杏于卫。齐侯赏犁弥,犁弥辞曰:“有先登者,臣从之。晳帻而衣貍製。”公使视东郭书,曰:“乃夫子也,吾貺子。”公赏东郭书,辞曰:“彼宾旅也。”乃赏犁弥。
齐师之在夷仪也,齐侯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乃得其尸。公三襚之;与之犀轩与直盖,而先归之;坐引者,以师哭之,亲推之三。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 九年春天,周历正月。
- 夏天四月戊申日,郑国的君主虿去世。
- 得到了宝玉和大弓。
- 六月,安葬了郑献公。
- 秋天,齐侯和卫侯驻扎在五氏。
- 秦国的君主去世。
- 冬天,安葬了秦哀公。

传:
- 九年春天,宋公派乐大心去晋国结盟,并且去迎接乐祁的尸体。乐大心推辞,假装生病。于是宋公派向巢去晋国结盟,并且去迎接子梁的尸体。子明对桐门右师说:“我还在服丧,而你却在敲钟,这是为什么?”右师说:“因为丧事不在这里。”后来右师告诉别人说:“我已经服丧了,却还生了孩子,我为什么要停止敲钟?”子明听了很生气,对宋公说:“右师将对戴氏不利,他不肯去晋国,是要作乱。不然他不会装病。”于是宋公驱逐了桐门右师。

  • 郑国的驷歂杀了邓析,却用了他的竹刑。君子评论说:“子然在这件事上不忠。如果有什么可以有益于国家的,放弃他的邪念是可以的。《静女》的第三章,取的是彤管。《竿旄》中‘何以告之’,取的是忠诚。所以用他的方法,不放弃他的人。《诗经》说:‘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思念那个人还爱护那棵树,何况用他的方法而不顾他的人呢?子然没有能力劝勉贤能了。”

  • 夏天,阳虎归还了宝玉和大弓。书上说“得”,是指器物。凡是获得器物都叫“得”,得到使用叫“获”。

  • 六月,攻打阳关。阳虎让人烧了莱门。军队惊慌,冲出去,逃到齐国,请求齐国出兵攻打鲁国,说:“三次进攻一定能拿下。”齐侯准备答应。鲍文子劝谏说:“我曾经在施氏手下当过奴隶。鲁国还不能攻取。上下仍然和睦,百姓仍然团结,能够侍奉大国,而且没有天灾。为什么要攻取它?阳虎是想让齐军疲惫,齐军疲惫了,大臣们必定会大量死亡,他就可以施展他的诡计了。阳虎在季氏那里得宠,却要杀季孙,以损害鲁国,而求取自己的利益。亲近富人而不亲近仁人,君上为什么要用他?君上比季氏富有,比鲁国强大,这正是阳虎想要颠覆的。鲁国免除了他的祸患,而君上又收留他,这不是有害吗?”齐侯逮捕了阳虎,准备把他送到东方。阳虎愿意去东方,于是把他囚禁在西边的边境。借了邑人的车,把车轴锲断,用麻绳绑住然后归还。他载着葱灵,睡在里面逃走了。追捕到他,把他囚禁在齐国。他又用葱灵逃走,逃到宋国,然后逃到晋国,投靠了赵氏。仲尼说:“赵氏家族将会世代有乱。”

  • 秋天,齐侯攻打晋国的夷仪。敝无存的父亲准备给他娶妻,他推辞了,把机会让给了弟弟,说:“这次战役如果不死,回来一定要娶高氏或国氏的女儿。”他率先登城,请求从城门出去,死在屋檐下。东郭书让犁弥先登,犁弥跟着他,说:“你让左边,我让右边,让登城的人断绝后路然后下来。”东郭书往左,犁弥先下来。东郭书和王猛休息。王猛说:“我先登的。”东郭书收起铠甲说:“刚才的困难,现在又困难了。”王猛笑着说:“我跟着你就像骖马跟着靳马一样。”

  • 晋国的千乘战车在中牟。卫侯准备去五氏,占卜经过中牟,龟甲烧焦了。卫侯说:“可以。卫国的战车挡住一半,我挡住一半,势均力敌。”于是经过中牟。中牟人想攻打他,卫国的褚师圃逃到了中牟,说:“卫国虽然小,但它的君主在这里,不能取胜。齐军攻克城池后骄傲,他们的统帅又低贱,遇到他们,必定会打败他们,不如跟随齐国。”于是攻打齐军,打败了他们。齐侯把禚、媚、杏送给卫国。齐侯赏赐犁弥,犁弥推辞说:“有先登的人,我跟着他。他穿着白帻和狸皮衣服。”齐侯让人看东郭书,说:“原来是夫子,我赏赐你。”齐侯赏赐东郭书,东郭书推辞说:“他是客人。”于是赏赐犁弥。

  • 齐军在夷仪时,齐侯对夷仪人说:“找到敝无存的人,免除五家的赋税。”于是找到了他的尸体。齐侯三次为他穿上衣服;给他犀牛轩车和直盖,先送他回去;让拉车的人坐下,用军队为他哭丧,亲自推车三次。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左传》中定公九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各国君主的去世、安葬、战争、政治斗争等。通过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部的政治斗争。

  1. 宋国内部斗争:宋公派乐大心去晋国结盟,但乐大心装病不去,导致宋公怀疑他有意作乱,最终驱逐了他。这反映了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君主对臣子的不信任。

  2. 郑国的政治事件:驷歂杀了邓析,却用了他的竹刑,君子批评他不忠,认为应该用其道而不弃其人。这反映了当时对忠臣和贤能的重视。

  3. 阳虎的逃亡:阳虎逃到齐国,请求齐国攻打鲁国,但齐国的鲍文子劝谏齐侯不要轻信阳虎,认为阳虎是想要利用齐国。最终阳虎被逮捕,但他多次逃脱,最终投靠了晋国的赵氏。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阳虎的狡猾。

  4. 齐国的战争:齐侯攻打晋国的夷仪,敝无存在战斗中牺牲,齐侯对他进行了隆重的葬礼。这反映了当时对英勇将士的尊重和表彰。

  5. 卫国的外交:卫侯经过中牟,中牟人想攻打他,但褚师圃建议跟随齐国,最终打败了齐军。这反映了当时小国在外交上的灵活策略。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当时对忠臣、贤能、英勇将士的重视。